中文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林草复合系统的意义 | 第8-11页 |
·有利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提高表土抗冲刷能力和涵养水源 | 第9页 |
·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持地力 | 第9-10页 |
·可促进林木生长、缩短郁闭年限、提高林地生产力 | 第10页 |
·可提高光能利用率 | 第10页 |
·改善土壤含水量、调整土温、改善林内环境 | 第10-11页 |
·林草复合系统中林分密度效应 | 第11-13页 |
·林分密度概述 | 第11页 |
·林分密度与林下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1-12页 |
·林分密度对林分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巨桉的林分密度和土壤养分库方面研究 | 第13页 |
·林草复合系统理论 | 第13-16页 |
·系统论原理 | 第13-14页 |
·草本植物在系统中的不可替代原理 | 第14页 |
·生物间的生化相互作用原理 | 第14页 |
·生态位结构原理 | 第14-15页 |
·复合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原理 | 第15页 |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原理 | 第15页 |
·林草复合系统中的复杂性和邻体干扰原理 | 第15-16页 |
2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状况 | 第16-19页 |
·试验材料 | 第16-17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7-18页 |
·巨桉-几种牧草复合模式实验期间经营管理措施 | 第18-19页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样品采集 | 第19-20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20-42页 |
·土壤氮素变化特征 | 第20-25页 |
·土壤全氮含量变化 | 第20-22页 |
·模式Ⅰ全氮含量动态变化 | 第20-21页 |
·模式Ⅱ全氮含量动态变化 | 第21页 |
·模式Ⅲ全氮含量动态变化 | 第21-22页 |
·土壤水解氮含量变化特征 | 第22-24页 |
·模式Ⅰ水解氮含量动态变化 | 第22-23页 |
·模式Ⅱ水解氮含量动态变化 | 第23-24页 |
·模式Ⅲ水解氮含量动态变化 | 第24页 |
·土壤氮素含量变化小结 | 第24-25页 |
·土壤磷素变化特征 | 第25-30页 |
·土壤全磷含量变化 | 第25-28页 |
·模式Ⅰ全磷含量动态变化 | 第26页 |
·模式Ⅱ全磷含量动态变化 | 第26-27页 |
·模式Ⅲ全磷含量动态变化 | 第27-28页 |
·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特征 | 第28-30页 |
·模式Ⅰ有效磷含量动态变化 | 第28页 |
·模式Ⅱ有效磷含量动态变化 | 第28-29页 |
·模式Ⅲ有效磷含量动态变化 | 第29-30页 |
·土壤磷素含量变化小结 | 第30页 |
·土壤钾素变化特征 | 第30-35页 |
·土壤全钾含量变化 | 第30-32页 |
·模式Ⅰ全钾含量动态变化 | 第30-31页 |
·模式Ⅱ全钾含量动态变化 | 第31-32页 |
·模式Ⅲ全钾含量动态变化 | 第32页 |
·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模式Ⅰ速效钾含量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模式Ⅱ速效钾含量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模式Ⅲ速效钾含量动态变化 | 第34页 |
·土壤钾素变化小结 | 第34-35页 |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 | 第35-37页 |
·模式Ⅰ有机质含量动态变化 | 第35-36页 |
·模式Ⅱ有机质含量动态变化 | 第36页 |
·模式III有机质含量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土壤有机质变化小结 | 第37页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37-39页 |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贮量(库) | 第39-42页 |
5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42-45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英文摘要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公开发表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