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役输气管道腐蚀剩余寿命预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长输管线的失效原因分析 | 第12-15页 |
·腐蚀 | 第12-13页 |
·操作失误 | 第13-14页 |
·机械损伤 | 第14页 |
·焊缝缺陷 | 第14-15页 |
·第三方破坏 | 第15页 |
·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腐蚀寿命 | 第15页 |
·机械损伤缺陷的疲劳评价 | 第15-16页 |
·焊缝缺陷的疲劳评价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腐蚀管道的剩余寿命统计预测评价方法研究 | 第19页 |
·埋地管线土壤腐蚀寿命的电化学机理模型研究 | 第19页 |
·管道剩余寿命的性能储备模型研究 | 第19-21页 |
2 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综述 | 第21-28页 |
·长输管线的腐蚀因素分析 | 第21-24页 |
·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研究的一般方法 | 第24页 |
·长输管线腐蚀剩余寿命预测的特点 | 第24-25页 |
·腐蚀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 第25-28页 |
·腐蚀剩余寿命的预测方法概述 | 第25-27页 |
·腐蚀剩余寿命的预测方法分类 | 第27-28页 |
3 腐蚀剩余寿命预测技术概述 | 第28-36页 |
·腐蚀缺陷的几何形状模型 | 第28-31页 |
·腐蚀缺陷的分类 | 第28页 |
·均匀腐蚀缺陷的几何形状模型 | 第28-29页 |
·局部腐蚀缺陷的几何形状模型 | 第29-30页 |
·点腐蚀缺陷的几何形状模型 | 第30-31页 |
·腐蚀速率的确定方法 | 第31-36页 |
·灰色理论预测腐蚀速率 | 第31-34页 |
·挂片测定平均腐蚀速率 | 第34-35页 |
·基于电化学的腐蚀速率预测 | 第35-36页 |
4 腐蚀剩余寿命概率统计预测方法 | 第36-50页 |
·管道腐蚀程度的描述方法 | 第36-38页 |
·均匀腐蚀 | 第36-37页 |
·局部腐蚀 | 第37-38页 |
·管道大面积腐蚀剩余寿命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均匀腐蚀 | 第38-39页 |
·非均匀腐蚀 | 第39页 |
·埋地管道外壁点蚀首次泄漏寿命的CSI模型 | 第39-40页 |
·管道点蚀的首次泄漏寿命的极限点蚀率模型 | 第40-43页 |
·管道首次泄漏时间(寿命) | 第41页 |
·管道的总泄漏次数 | 第41-42页 |
·管线的年度泄漏次数 | 第42-43页 |
·管道点蚀深度的统计规律 | 第43-47页 |
·平均点蚀深度的统计测定方法 | 第44页 |
·极限点蚀深度的统计规律 | 第44-45页 |
·极限点蚀深度统计值与取样管段面积的关系 | 第45-46页 |
·管道点蚀穿孔前寿命的统计规律 | 第46-47页 |
·基于统计的腐蚀剩余寿命预测 | 第47-50页 |
·腐蚀速率的概率统计 | 第47页 |
·临界缺陷尺寸的确定 | 第47-48页 |
·失效概率的计算 | 第48-49页 |
·目标可靠度和可接受失效概率 | 第49-50页 |
5 管线土壤腐蚀速率的电化学模型 | 第50-60页 |
·管对地的电化学势剖面 | 第50-52页 |
·腐蚀速率的电化学模型 | 第52-60页 |
·法拉第定律 | 第52-53页 |
·均匀腐蚀速度的电化学模型 | 第53-55页 |
·局部腐蚀速率的电化学模型 | 第55-57页 |
·点腐蚀速率的电化学模型 | 第57-60页 |
6 腐蚀管道的腐蚀电位计算 | 第60-63页 |
·管地电位差的构成 | 第60-61页 |
·活化极化电位 | 第60-61页 |
·浓差极化电位 | 第61页 |
·电阻极化电位 | 第61页 |
·极化电位的计算 | 第61-63页 |
7 腐蚀缺陷管道的寿命预测技术 | 第63-86页 |
·管道缺陷的极限腐蚀尺寸 | 第63-64页 |
·剩余强度的评价思想 | 第64-69页 |
·腐蚀缺陷管道安全运行的可接受准则 | 第64-65页 |
·缺陷深度的校核 | 第65-66页 |
·缺陷轴向尺寸的校核 | 第66-68页 |
·缺陷环向尺寸的校核 | 第68-69页 |
·腐蚀管道剩余寿命预测的计算方法 | 第69-72页 |
·求解问题 | 第69-70页 |
·近似解析法 | 第70-71页 |
·数值迭代法 | 第71-72页 |
·剩余寿命预测所需的数据及其确定方法 | 第72-74页 |
·腐蚀缺陷管段的几何尺寸及相关参数 | 第72-73页 |
·缺陷管段的载荷形式和相关参数 | 第73页 |
·腐蚀缺陷形态尺寸参数的测定 | 第73页 |
·电化学腐蚀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73-74页 |
·均匀腐蚀缺陷剩余寿命预测 | 第74-77页 |
·局部腐蚀缺陷剩余寿命预测 | 第77-80页 |
·点蚀缺陷剩余寿命预测 | 第80-83页 |
·补救措施及在役监控 | 第83-86页 |
·降低管道压力 | 第84页 |
·衬里及涂层 | 第84-85页 |
·在役监控 | 第85-86页 |
8 缺陷管道剩余寿命的性能储备模型 | 第86-9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6页 |
·腐蚀管道剩余寿命的强度储备比模型 | 第86-90页 |
·需提供的数据 | 第86-87页 |
·管段的强度储备比和服役安全度 | 第87-88页 |
·片腐蚀管道的剩余寿命计算 | 第88-89页 |
·算例分析 | 第89-90页 |
·腐蚀管道剩余寿命预测的性能衰减模型 | 第90-96页 |
·模型建立 | 第90-92页 |
·实验的基本方法 | 第92-94页 |
·算例分析 | 第94-96页 |
9 剩余寿命预测程序说明 | 第96-108页 |
·软件总体模块图 | 第96-97页 |
·软件的安装 | 第97-99页 |
·剩余寿命预测系统管理 | 第99-101页 |
·腐蚀缺陷的寿命预测 | 第101-105页 |
·均匀腐蚀的寿命预测 | 第101-103页 |
·局部腐蚀、点腐蚀的寿命预测 | 第103页 |
·据缺陷形状自动寿命预测 | 第103-105页 |
·Rosen公司检测结果寿命预测 | 第105-108页 |
10 工程应用 | 第108-125页 |
·资料来源及检测情况 | 第108-117页 |
·资料来源 | 第108页 |
·检测情况 | 第108-117页 |
·基本数据资料 | 第117-121页 |
·4号站设计及检测数据 | 第117-118页 |
·9号站设计及检测数据 | 第118-120页 |
·11号站设计及检测数据 | 第120-121页 |
·电化学数据 | 第121页 |
·其它数据 | 第121页 |
·预测结果 | 第121-125页 |
11 结论 | 第125-127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5页 |
·今后的研究工作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3页 |
博士生期间的研究工作、学术活动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答辩委员会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