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1页 |
| 第1章 垄断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 第11-21页 |
| ·垄断语源 | 第11-12页 |
| ·汉语词源 | 第11页 |
| ·英语词源 | 第11-12页 |
| ·经济学上的垄断分析 | 第12-15页 |
| ·列宁的论述 | 第12页 |
| ·古典经济学家的论述 | 第12-13页 |
| ·近现代经济学家的认识 | 第13-14页 |
| ·本文的观点 | 第14-15页 |
| ·法学上的垄断概念 | 第15-18页 |
| ·各国立法中的垄断概念 | 第15-17页 |
| ·法学家对垄断的论述 | 第17页 |
| ·笔者对垄断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垄断的相关概念——市场 | 第18-20页 |
| ·相关产品市场 | 第18-19页 |
| ·相关地理市场 | 第19-20页 |
| ·相关时间市场 | 第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2章 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与垄断行为的认识及转化分析 | 第21-26页 |
| ·知识产权专有性的概念分析 | 第21页 |
|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垄断行为关系的分析 | 第21-22页 |
| ·影响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向垄断行为转化的因素分析 | 第22-25页 |
| ·推进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向垄断行为转化的因素 | 第22-24页 |
| ·削弱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向垄断转化的因素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反垄断法对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规制的必要性 | 第26-30页 |
|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不能取消 | 第26-27页 |
|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不能弱化 | 第27-28页 |
| ·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所形成的垄断的危害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反垄断法对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的规制 | 第30-41页 |
| ·美国的规制模式 | 第30-33页 |
| ·欧共体的规制模式 | 第33-36页 |
| ·日本的规制模式 | 第36-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5章 建立我国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规制模式 | 第41-53页 |
| ·立法现状 | 第41-43页 |
| ·我国的规制模式:无源之水 | 第41-42页 |
| ·我国对技术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法律规制 | 第42-43页 |
| ·反垄断法草案 | 第43页 |
| ·我国对知识产权形成的垄断予以规制的紧迫性 | 第43-46页 |
| ·中国已经到了最为紧迫的时候 | 第44页 |
| ·“思科诉华为”只是冰山一角 | 第44-45页 |
| ·公有标准中埋藏了大量“地雷” | 第45页 |
| ·私有协议成为技术垄断、权利扩张的源头 | 第45-46页 |
| ·“没有反垄断法,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 第46页 |
| ·建立我国的规制模式 | 第46-52页 |
| ·安全区域的划定 | 第47-48页 |
| ·本身违法和合理原则 | 第48-49页 |
| ·不予豁免的黑色清单 | 第49-51页 |
| ·《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的完善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