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4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研究的动机与背景 | 第8-12页 |
1.2.1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 第8-9页 |
1.2.2 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中国银行业提出了新挑战 | 第9-11页 |
1.2.3 金融创新与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重点与边界 | 第12-14页 |
2 信用风险转嫁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14-21页 |
2.1 风险转嫁的经济学解释——一个银企博弈框架 | 第14-17页 |
2.2 风险转嫁策略的核心地位 | 第17-19页 |
2.3 风险转嫁策略的基本含义 | 第19-21页 |
3 信用风险转嫁策略的实质—以产品创新为主线 | 第21-29页 |
3.1 补偿型产品 | 第21-22页 |
3.2 保险型产品 | 第22-25页 |
3.3 证券型产品 | 第25-28页 |
3.4 对冲型产品 | 第28-29页 |
4 信用风险转嫁流程的再造—以成本竞争为主导 | 第29-38页 |
4.1 风险识别 | 第29-31页 |
4.2 产品设计 | 第31-33页 |
4.3 风险定价 | 第33-35页 |
4.4 风险营销 | 第35-38页 |
5 信用风险转嫁策略定价研究 | 第38-55页 |
5.1 各种产品定价模式比较研究 | 第38-40页 |
5.2 信贷资产组合保险策略定价研究 | 第40-51页 |
5.2.1 基本研究思路 | 第40-42页 |
5.2.2 模型的构建 | 第42-46页 |
5.2.3 实证研究(蒙特卡罗模拟) | 第46-51页 |
5.3 信贷资产组合证券化策略定价研究 | 第51-55页 |
6 信用风险转嫁策略的实施 | 第55-62页 |
6.1 风险转嫁策略的实施难点 | 第55-60页 |
6.1.1 与新巴塞尔协议相整合 | 第55-57页 |
6.1.2 与银行管理模式相整合 | 第57-59页 |
6.1.3 与市场运行环境相整合 | 第59-60页 |
6.2 我国实施信用风险转嫁策略的政策建议 | 第60-62页 |
7 几点引申思考 | 第62-68页 |
7.1 商业银行功能的重新界定 | 第62-63页 |
7.2 对信用风险转嫁的再思考 | 第63-67页 |
7.2.1 信用风险转嫁与道德风险 | 第63-64页 |
7.2.2 信用风险转嫁与风险存量 | 第64-65页 |
7.2.3 信用风险转嫁与货币政策 | 第65-67页 |
7.3 结束语 | 第67-68页 |
附录(几个相关的源程序)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