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25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1-13页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论题的思路 | 第17-25页 |
第一章 周作人与中庸之道 | 第25-42页 |
第一节 中庸的理想:“允执其中” | 第25-34页 |
第二节 周作人与中庸之道 | 第34-42页 |
第二章 周作人与希腊中道观 | 第42-65页 |
第一节 希腊的中道观 | 第42-49页 |
第二节 希腊之馀光 | 第49-65页 |
一、周作人与希腊文明 | 第49-53页 |
二、希腊中道思想的两个特点 | 第53-65页 |
第三章 中庸:文学观念中的价值趋向 | 第65-87页 |
第一节 范畴之一:贵族与平民 | 第65-73页 |
第二节 范畴之二:载道与言志 | 第73-87页 |
第四章 文章之美:致“中和” | 第87-109页 |
第一节 “中”与“和” | 第87-90页 |
第二节 “平和冲淡” | 第90-98页 |
第三节 “趣味”说——美在趣味 | 第98-109页 |
第五章 中庸之“中”:对于礼法权威的“反动” | 第109-137页 |
第一节 “礼”的沿革 | 第109-113页 |
第二节 古代“执中”的标准:以“礼”制“中” | 第113-117页 |
第三节 中庸之“中”:对于礼法权威的“反动” | 第117-137页 |
一、中庸之“中”:“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 第117-128页 |
二、“非圣无法”:对新偶像“群众”的“反动” | 第128-137页 |
第六章 转“礼”成“智”:中庸之“中”的潜在转换 | 第137-161页 |
第一节 古代的“智” | 第137-140页 |
第二节 古希腊的“智者” | 第140-145页 |
第三节 “智”:人情与物理之“中” | 第145-153页 |
第四节 转“礼”成“智”:“仁且智” | 第153-161页 |
第七章 以中庸为核心的“儒家人文主义”:创造性转化还是乌托邦 | 第161-188页 |
第一节 中庸的追求:健全的思想 | 第161-173页 |
一、理不碍情、理能促情 | 第161-163页 |
二、科学文明:补偏救弊之金针 | 第163-167页 |
三、以“智”制“中”:健全的思想 | 第167-173页 |
第二节 “中庸”的虚无:“少信” | 第173-181页 |
第三节 以中庸为核心的“儒家人文主义”:创造性转化还是乌托邦 | 第181-188页 |
结语:理性的“吊诡”及其它 | 第188-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