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机械论文

船舶螺旋桨轴振动与润滑耦合理论和试验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21页
   ·论文选题的背景第11-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轴的安装、支承与对中第13-14页
     ·轴的润滑研究第14-16页
     ·轴的振动与耦合研究第16-18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螺旋桨轴受力与变形分析第21-31页
   ·概述第21页
   ·螺旋桨轴的受力分析第21-28页
     ·船舶柴油机作用在螺旋桨轴上的力和力矩第21-24页
     ·船舶螺旋桨产生的力和力矩第24-27页
     ·螺旋桨轴轴承所产生的润滑油膜力第27-28页
   ·螺旋桨轴的变形分析第28-30页
   ·螺旋桨轴的运动特点第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螺旋桨轴承的润滑特性分析第31-49页
   ·概述第31-32页
   ·滑动轴承的润滑理论第32-39页
     ·润滑方程及其无量纲化第33-35页
     ·轴承润滑计算的边界条件第35页
     ·轴承油膜的动力特征参数第35-38页
     ·轴承的润滑油膜静平衡条件第38-39页
   ·螺旋桨轴承的参数计算方法第39-43页
     ·螺旋桨轴承的压力分布计算方法第40页
     ·螺旋桨轴颈静平衡中心位置的计算方法第40-41页
     ·螺旋桨轴承的动力特性参数的计算方法第41-42页
     ·螺旋桨轴承的油膜厚度计算第42-43页
   ·螺旋桨轴轴承的润滑计算与分析第43-47页
     ·夹角β对油膜特性参数的影响分析第43-46页
     ·偏心率ε对油膜特性参数的影响分析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考虑润滑耦合的螺旋桨轴弯曲振动分析第49-67页
   ·概述第49-50页
   ·螺旋桨轴的离散单元模型第50-53页
     ·惯性质量圆盘单元第50-52页
     ·无质量轴段单元第52页
     ·轴承单元第52-53页
   ·螺旋桨轴离散单元的状态传递矩阵第53-56页
     ·带支承的惯性质量圆盘单元的传递矩阵第53-54页
     ·无质量等截面当量弹性轴单元的传递矩阵第54-55页
     ·集总圆盘-弹性轴组合单元的传递矩阵第55-56页
   ·螺旋桨轴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计算第56-61页
     ·离散单元间状态向量的传递关系第56-57页
     ·螺旋桨轴系统的边界条件第57页
     ·螺旋桨轴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第57-59页
     ·螺旋桨轴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求法第59-61页
   ·螺旋桨轴的振动与润滑耦合计算与分析第61-66页
     ·润滑耦合下螺旋桨轴振动的计算第61-65页
     ·螺旋桨轴振动与润滑耦合分析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润滑耦合下螺旋桨轴颈的非线性运动分析第67-81页
   ·非线性振动系统的数学方程第67-68页
   ·轴承润滑方程及其无量纲化第68-69页
   ·轴承动态润滑油膜力的计算第69-72页
   ·视为无限宽轴承的螺旋桨轴轴承的油膜力计算第72-73页
   ·轴颈-轴承的运动微分方程第73-75页
   ·轴颈中心运动状态的计算第75-80页
     ·粘度改变时轴颈运动状态第75-76页
     ·轴颈质量偏心距改变时轴颈运动状态第76-78页
     ·转速改变时轴颈运动状态第78页
     ·参数变化时轴颈运动状态相图第78-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6章 润滑耦合下冲击载荷引起的轴的弯扭振动特性分析第81-98页
   ·单质圆盘弯扭耦合振动模型第81-84页
   ·一般振动系统的增量平衡微分方程第84-86页
   ·单质圆盘弯扭祸合数值计算方法第86-91页
     ·轴颈圆盘的非线性振动平衡微分方程第86-88页
     ·轴颈圆盘的振动微分方程的数值仿真方法第88-91页
   ·冲击载荷作用下弯扭耦合振动特性分析第91-97页
     ·转速对冲击载荷作用下弯扭耦合振动的影响第91-93页
     ·油膜粘度对冲击载荷作用下弯扭耦合振动的影响第93-95页
     ·质量偏心对冲击载荷作用下弯扭耦合振动的影响第95-97页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7章 试验验证第98-103页
   ·轴系试验台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第98-99页
   ·试验研究第99-102页
     ·螺旋桨尾轴承润滑油膜压力测试试验第99-100页
     ·冲击载荷作用下螺旋桨轴弯曲振动响应测试试验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03-106页
   ·结论第103-105页
   ·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所参加科研的情况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个不同磷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磷吸收利用的差异性机理研究
下一篇:新型微波炭化炉的研制及其初步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