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分子导线聚合物在化学生物传感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1.1.1 分子导线聚合物的信号放大作用及特点 | 第10-12页 |
1.1.2 分子导线聚合物在化学和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12-17页 |
1.2 荧光各向异性(荧光偏振)研究方法概述 | 第17-24页 |
1.2.1 荧光各向异性(荧光偏振)原理及特点 | 第17-19页 |
1.2.2 荧光各向异性(荧光偏振)应用 | 第19-23页 |
1.2.3 时间分辨荧光各向异性和三维荧光偏振技术 | 第23-24页 |
1.2.4 结论与展望 | 第24页 |
1.3 本文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 第24-26页 |
第2章 分子导线聚合物的团聚作用研究及其在pd~(2+)离子传感中的应用 | 第26-43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2.1 试剂 | 第26-27页 |
2.2.2 仪器 | 第27-28页 |
2.2.3 荧光各向异性测量原理及方法 | 第28-29页 |
2.2.4 荧光强度及吸收图谱测定 | 第29页 |
2.2.5 荧光各向异性测定 | 第29页 |
2.2.6 pH值影响实验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2页 |
2.3.1 分子导线聚合物的物理性质 | 第29-30页 |
2.3.2 Pd~(2+)离子对分子导线聚合物的团聚作用 | 第30-34页 |
2.3.3 分子导线聚合物侧链长度对团聚作用的影响 | 第34-37页 |
2.3.4 Pd~(2+)离子与单体模型分子Dpp和分子导线聚合物PI的作用 | 第37-38页 |
2.3.5 Pd~(2+)离子的测定 | 第38-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分子导线聚合物的荧光恢复检测氰根阴离子 | 第43-55页 |
3.1 前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3.2.2 试剂 | 第44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3.3.1 分子导线聚合物与pd~(2+)离子复合体系的形成 | 第45-46页 |
3.3.2 分子导线聚合物与pd~(2+)离子复合体系对氰根离子的荧光响应 | 第46页 |
3.3.3 侧链长度对分子导线聚合物荧光恢复效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4 分子导线聚合物的信号放大作用 | 第48页 |
3.3.5 氰根离子恢复分子导线聚合物荧光的作用机理 | 第48-50页 |
3.3.6 作用过程的吸收图谱变化 | 第50页 |
3.3.7 荧光各向异性表征上述作用过程 | 第50-51页 |
3.3.8 荧光成像 | 第51-52页 |
3.3.9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2-54页 |
3.3.10 选择性 | 第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分子导线聚合物的荧光各向异性快速灵敏测量氰根离子 | 第55-65页 |
4.1 前言 | 第55-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页 |
4.2.1 仪器和试剂 | 第56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4页 |
4.3.1 分子导线聚合物与Pd~(2+)离子复合体系对氰根离子的荧光各向异性响应 | 第56-57页 |
4.3.2 氰根离子与复合体系的作用过程 | 第57-59页 |
4.3.3 荧光强度及各向异性变化 | 第59-60页 |
4.3.4 分子导线聚合物侧链长度对氰根离子测定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1-63页 |
4.3.6 氰根离子响应曲线 | 第63-64页 |
4.3.7 选择性 | 第64页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相关论文题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