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7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四)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德育本质特征与生命关怀的德育观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德育本质特征 | 第17-19页 |
一、德育内涵 | 第17-18页 |
二、德育的特征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生命关怀德育的核心理念 | 第19-21页 |
一、生命关怀的德育 | 第19-20页 |
二、生命关怀德育观的核心理念 | 第20-21页 |
第三节 高校德育与生命关怀的内在联系 | 第21-22页 |
一、生命关怀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 | 第21页 |
二、生命关怀是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 第21-22页 |
三、生命关怀是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22页 |
第四节 生命关怀与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 第22-25页 |
一、德育要素与德育的有效性 | 第23页 |
二、德育过程与德育的有效性 | 第23-24页 |
三、德育结果与德育的有效性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与高校德育的困境 | 第25-32页 |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 | 第25-29页 |
一、实例扫描 | 第25-28页 |
二、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当代高校德育的困境 | 第29-32页 |
一、高校德育价值偏离 | 第30页 |
二、高校德育内容泛化 | 第30-31页 |
三、高校德育方法单一 | 第31页 |
四、高校德育规范缺乏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高校德育生命关怀缺失的成因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历史因素:忽视德育的独立性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高校自身的因素 | 第33-35页 |
一、德育生命理念滞后 | 第33-34页 |
二、德育生命理论缺失 | 第34页 |
三、德育生命体制残缺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社会环境因素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学生自身因素 | 第36-39页 |
一、抑郁极端 | 第36页 |
二、情感纠缠 | 第36-37页 |
三、就业压力 | 第37页 |
四、对比心理 | 第37页 |
五、片面思维 | 第37-38页 |
六、疏于交流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重建以生命关怀为高校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39-47页 |
第一节 确定以生命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德育理念 | 第39-41页 |
一、坚持“以人为本” | 第39-40页 |
二、坚持“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 | 第40页 |
三、坚持“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有机结合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构建以生命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德育内容体系 | 第41-43页 |
一、生命意识教育 | 第41-42页 |
二、忧患意识教育 | 第42-43页 |
三、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 | 第43页 |
第三节 构建以生命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高校德育方式 | 第43-45页 |
一、知识性德育中融入生命关怀教育 | 第43-44页 |
二、生活性德育中更加注重生命关怀 | 第44页 |
三、从重理轻情向知情交融转变 | 第44-45页 |
第四节 营造以生命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高校德育文化环境 | 第45-47页 |
一、大力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 第45-46页 |
二、利用社区因素形成生命关怀教育的合力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