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缩略语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8页 |
第一节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一 肿瘤的发生与特性 | 第18-20页 |
二 抗癌药物开发及其应用情况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肿瘤细胞的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21-33页 |
一 细胞凋亡的特征及生物学意义 | 第21页 |
二 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关系 | 第21-22页 |
三 细胞凋亡的调控因素 | 第22-27页 |
1.caspase蛋白酶与细胞凋亡 | 第22-23页 |
2.Bcl-2家族成员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3.p53与细胞凋亡 | 第24-26页 |
·p53对细胞周期的调节 | 第25页 |
·p53对细胞凋亡的调节 | 第25-26页 |
4.Fas/FasL与细胞凋亡 | 第26页 |
5.其他细胞凋亡相关因素 | 第26-27页 |
·Ras基因 | 第26页 |
·c-Myc基因 | 第26页 |
·SIRT1去乙酰化酶 | 第26-27页 |
四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27-33页 |
1.死亡受体途径 | 第27-28页 |
2.线粒体途径 | 第28页 |
3.PI3K-Akt/PKB信号转导途径 | 第28-29页 |
4.蛋白激酶C信号转导途径 | 第29-30页 |
5.MAPK信号转导途径 | 第30-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第二章 IL-1β诱导人黑色素瘤A375-S2细胞死亡机制研究 | 第38-78页 |
第一节 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及治疗 | 第38-39页 |
第二节 IL-1的研究进展 | 第39-42页 |
一 IL-1的生物学功能 | 第39-40页 |
二 IL-1影响细胞增殖以及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近况 | 第40-42页 |
第三节 IL-1β诱导人黑色素瘤A375-S2细胞死亡机制研究 | 第42-74页 |
一 实验部分 | 第42-52页 |
1.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2.实验方法 | 第43-52页 |
二 实验结果 | 第52-70页 |
1.人重组IL-1β的精制及定量 | 第52页 |
·IL-1β的精制过程中各蛋白质的确认 | 第52页 |
·IL-1β浓度的确定 | 第52页 |
2.人黑色素瘤A375-S2细胞的亚克隆 | 第52-53页 |
3.A375-S2细胞对细胞因子敏感性的比较 | 第53-54页 |
4.IL-1β在体外对A375-S2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54-55页 |
5.polymyxin B(PB)对IL-1β诱导A375-S2细胞死亡的影响 | 第55页 |
6.IL-1β对A375-S2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 第55-57页 |
7.IL-1β对A375-S2细胞DNA降解的影响 | 第57-58页 |
8.乳酸脱氢酶活力测定 | 第58-60页 |
9.IL-1β诱导A375-S2细胞死亡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60-61页 |
10.caspase家族成员在IL-1β诱导A375-S2细胞死亡过程中的作用 | 第61-63页 |
11.IL-1β诱导A375-S2细胞中内源性IL-1β的产生 | 第63-64页 |
12.IL-1β对A375-S2细胞内caspase-3底物PARP和ICAD表达的影响 | 第64-65页 |
13.IL-1β诱导A375-S2细胞凋亡时对线粒体途径的影响 | 第65-66页 |
14.IL-1β对A375-S2细胞内p53和p21蛋白的活化 | 第66-67页 |
15.MAPK家族成员在IL-1β诱导人黑色素瘤A375-S2细胞凋亡的作用 | 第67-70页 |
三 讨论 | 第70-73页 |
四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第三章 吴茱萸碱诱导人黑色素瘤A375-S2细胞死亡机制研究 | 第78-102页 |
第一节 吴茱萸碱的研究进展 | 第78-79页 |
一 概述 | 第78页 |
二 吴茱萸碱的抗肿瘤活性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吴茱萸碱诱导人黑色素瘤A375-S2细胞死亡机制研究 | 第79-99页 |
一 实验部分 | 第79-83页 |
1.实验材料 | 第79-80页 |
2.实验方法 | 第80-83页 |
二 实验结果 | 第83-96页 |
1.吴茱萸碱在作用早期诱导A375-S2细胞凋亡 | 第83页 |
2.PI3K和PKC在吴茱萸碱诱导A375-S2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 第83-86页 |
3.吴茱萸碱对PKC活力的影响 | 第86-87页 |
4.PI3K和PKC对ERK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 | 第87页 |
5.吴茱萸碱对A375-S2细胞中SIRT1、p53和p21的影响 | 第87-89页 |
6.SIRT1的失活和p53的活化与PI3K/PKC/ERK途径的关系 | 第89-90页 |
7.Bax/Bcl-2的表达比率依赖于PI3K/PKC的调节 | 第90-91页 |
8.吴茱萸碱对Akt的影响 | 第91页 |
9.吴茱萸碱能够促进Fas配体(FasL)的表达 | 第91-92页 |
10.泛素化在吴茱萸碱诱导A375-S2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 第92-96页 |
·泛素化对A375-S2细胞中IκBα的磷酸化和降解的影响 | 第93-94页 |
·泛素化对caspase-3的激活和Bcl-2的降解的影响 | 第94-96页 |
三 讨论 | 第96-98页 |
四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第四章 吴茱萸碱与IL-1β诱导A375-S2细胞死亡机制之间关系的探讨 | 第102-120页 |
一 实验部分 | 第102-106页 |
1.实验材料 | 第102-103页 |
2.实验方法 | 第103-106页 |
二 实验结果 | 第106-115页 |
1.IL-1Ra能够部分抑制吴茱萸碱诱导的A375-S2细胞死亡 | 第106-108页 |
2.IL-1Ra对吴茱萸碱诱导的PKC活力的下调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3.IL-1Ra对p38 MAPK和ERK活力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4.IL-1Ra对吴茱萸碱启动的死亡受体途径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5.IL-1Ra对吴茱萸碱诱导的从DNA损伤、p53激活到Bax/Bcl-2比例上调的细胞死亡过程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6.IL-1Ra对IκBα的磷酸化及降解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三 讨论 | 第115-117页 |
四 结论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附录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