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 选题 | 第8-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案 | 第12-13页 |
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12页 |
2. 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3.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一、 中国传统无讼观概述 | 第13-25页 |
(一) 中国传统无讼观的内涵 | 第13-16页 |
1. 无讼的涵义 | 第13-14页 |
2. 中国传统无讼观的形成 | 第14-16页 |
(二) 中国传统无讼观的成因分析 | 第16-22页 |
1. 自然地理环境的封闭性 | 第16-17页 |
2. 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 | 第17-18页 |
3. 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 | 第18-19页 |
4. 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 | 第19-20页 |
5.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 第20-21页 |
6. 对诉讼的恐惧 | 第21-22页 |
(三) 社会实现无讼途径 | 第22-25页 |
1. 德礼教化 | 第22-23页 |
2. 调处息争 | 第23-24页 |
3. 严惩“讼徒” | 第24-25页 |
二、 传统无讼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第25-32页 |
(一) 传统无讼观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 第25-27页 |
1. 有利于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 第25-26页 |
2. 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调解机制 | 第26页 |
3. 节约了一定的诉讼成本 | 第26-27页 |
(二) 传统无讼观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 第27-32页 |
1. 造成公民权利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2. 使人们丧失对法的信仰 | 第28-29页 |
3. 法律工具主义色彩浓厚 | 第29-31页 |
4. 导致我国古代法学不发达 | 第31-32页 |
三、 传统无讼观的当代社会价值 | 第32-39页 |
(一) 强调德治,可有效弥补法治的缺陷 | 第32-33页 |
(二) 注重思想调解,可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 第33-34页 |
(三) 对秩序、和谐的追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第34-35页 |
(四) 减少诉讼的发生,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 | 第35-37页 |
(五) 有利于提高司法人员的职业素质,保证办案质量 | 第37页 |
(六) 促进中国现代调解制度的建立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