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的出发 | 第1-23页 |
第一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哲学基础 | 第23-63页 |
第一节 文化转型与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 | 第23-32页 |
第二节 非道与非逻各斯:中国现代诗学的哲学基础 | 第32-49页 |
第三节 梁启超与王国维:两种诗学理性的生成 | 第49-56页 |
第四节 原诗学是否可能 | 第56-63页 |
第二章 中国现代诗歌本质生成论 | 第63-86页 |
第一节 从“者也”到“是”:中国现代诗学本质探索方式的转变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多元本质观的发生 | 第66-81页 |
第三节 认同与悖离:中国现代诗学本质观的建构方式 | 第81-86页 |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新诗本体架构的建立 | 第86-102页 |
第一节 由《诗》到诗:中国古代诗歌本体架构的裂变 | 第86-93页 |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中国现代新诗本体架构的发生 | 第93-102页 |
第四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语言生成 | 第102-133页 |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境的生成 | 第102-113页 |
第二节 现代诗学的语言结构与性质 | 第113-122页 |
第三节 现代诗学的语言观念与新诗创作实践 | 第122-133页 |
第五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态生成 | 第133-168页 |
第一节 诗学形态与创作方法 | 第133-136页 |
第二节 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 第136-143页 |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发生及其命运 | 第143-153页 |
第四节 现代主义的历史进程 | 第153-168页 |
第六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机制 | 第168-180页 |
第一节 “发生机制”与诗学的产生 | 第168-171页 |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机制 | 第171-180页 |
结语: 发生将注定一切 | 第180-188页 |
参考书目 | 第188-203页 |
科研成果简介 | 第203-204页 |
声明 | 第204-205页 |
后记 | 第205-206页 |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