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节 银行卡业务及银行卡犯罪概述 | 第11-27页 |
一、银行卡概况 | 第11-23页 |
(一) 银行卡的概念、本质 | 第11-15页 |
1. 银行卡的概念和本质 | 第11-12页 |
2. 银行卡的历史发展 | 第12-15页 |
3. 我国银行卡业发展的特点及现状 | 第15页 |
(二) 银行卡的分类与功能 | 第15-19页 |
1. 银行卡的分类 | 第15-18页 |
2. 银行卡的功能 | 第18-19页 |
(三) 银行卡法律关系分析 | 第19-23页 |
1. POS机消费 | 第20-22页 |
2. ATM机上交易的的法律关系 | 第22-23页 |
二、银行卡犯罪概念及现状 | 第23-27页 |
(一) 银行卡犯罪概念 | 第23-25页 |
(二) 银行卡犯罪现状 | 第25-26页 |
(三) 国内银行卡犯罪特点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银行卡犯罪之立法模式 | 第27-39页 |
一、国外银行卡犯罪的立法规定 | 第28-32页 |
(一) 国外银行卡立法的一般情况 | 第28-29页 |
(二) 国外银行卡刑事立法 | 第29-32页 |
二、中国银行卡犯罪的立法规定 | 第32-36页 |
(一) 一般法律法规的规定 | 第32页 |
(二) 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32-36页 |
三、银行卡犯罪之立法模式 | 第36-39页 |
(一) 关于银行卡犯罪的刑事法律体系位置 | 第36页 |
(二) 关于银行卡犯罪的种类之规定 | 第36-37页 |
(三) 银行卡犯罪行为方式的性质归属 | 第37-39页 |
1. 盗窃银行卡行为的归属 | 第37-38页 |
2. 信用卡滥用行为的性质归属 | 第38-39页 |
第三节 银行卡犯罪的构成特征 | 第39-59页 |
一、中国刑法规定中信用卡的含义辨析 | 第39-44页 |
二、银行卡诈骗罪的构成特征 | 第44-53页 |
(一) 银行卡诈骗罪的性质 | 第44-47页 |
(二) 银行卡诈骗罪的行为方式 | 第47-53页 |
1. 冒用他人的银行卡的行为 | 第47-48页 |
2. 恶意透支行为 | 第48-51页 |
3. 使用伪造、骗领或作废的银行卡 | 第51-53页 |
三、伪造银行卡的构成特征 | 第53-58页 |
(一) 非法获取电磁信息或以其他介质存在的信息的行为 | 第54-55页 |
(二) 伪造银行卡并加以使用行为 | 第55-57页 |
(三) 变造银行卡的行为 | 第57-58页 |
四、骗领信用卡并使用行为 | 第58-59页 |
第四节 银行卡犯罪之司法认定 | 第59-67页 |
一、银行卡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 | 第59-61页 |
二、网络银行卡犯罪(CNP)的认定 | 第61-64页 |
(一) “伪造”银行卡的适用 | 第62-63页 |
(二) “冒用”银行卡的适用 | 第63页 |
(三) “恶意透支”信用卡的适用 | 第63页 |
(四) 张贴“银行告示”转移银行卡资金的行为 | 第63-64页 |
三、银行卡诈骗中未达数额较大标准的行为如何认定 | 第64-67页 |
第五节 中国银行卡犯罪之立法完善 | 第67-71页 |
一、应明确银行卡诈骗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 第67-68页 |
二、单列滥用信用卡罪 | 第68-69页 |
三、完善银行卡盗窃罪 | 第69页 |
四、修改完善银行卡犯罪的行为方式 | 第69页 |
五、增加单位犯罪主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75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