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目录 | 第1-48页 |
一、摘要 | 第6-8页 |
二、Abstract | 第8-10页 |
三、论文 | 第10-48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1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1-12页 |
2.1.1 植物材料、菌株及常用质粒载体 | 第11页 |
2.1.2 试剂盒、酶 | 第11-12页 |
2.1.3 培养基 | 第12页 |
2.1.4 药品 | 第1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2-19页 |
2.2.1 黄花石蒜总 RNA的提取 | 第12页 |
2.2.2 反转录及聚合链式扩增法 | 第12-18页 |
2.2.2.1 3'RACE PCR反应 | 第12-15页 |
2.2.2.2 5'RACE PCR反应 | 第15-18页 |
2.2.3 PCR扩增片段的回收、连接 | 第18页 |
2.2.3.1 PCR扩增片段的回收 | 第18页 |
2.2.3.2 PCR扩增片段的连接 | 第18页 |
2.2.4 PCR扩增片段的转化和鉴定 | 第18-19页 |
2.2.4.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8页 |
2.2.4.2 转化 | 第18-19页 |
2.2.5 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19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19-41页 |
3.1 黄花石蒜总 RNA的提取 | 第19-20页 |
3.2 黄花石蒜凝集素cDNA基因的克隆 | 第20-21页 |
3.2.1 黄花石蒜凝集素cDNA基因3’末端片段的克隆 | 第20页 |
3.2.2 黄花石蒜凝集素cDNA基因5’末端片段的克隆 | 第20-21页 |
3.3 黄花石蒜凝集素基因全长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蛋白序列的分析 | 第21页 |
3.4 LCA前体蛋白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第21-24页 |
3.5 LCA成熟蛋白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第24-25页 |
3.6 LCA蛋白信号肤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25-26页 |
3.7 LCA蛋白的性质与结构的预测 | 第26-36页 |
3.7.1 蛋白质分子量、等电点 | 第27页 |
3.7.2 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 第27-28页 |
3.7.3 蛋白质的疏水区预测 | 第28页 |
3.7.4 LCA成熟蛋白序列中结构域的预测分析 | 第28-29页 |
3.7.5 LCA专一性结合糖基化位点盒分析 | 第29页 |
3.7.6 LCA成熟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29-32页 |
3.7.7 LCA成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预测 | 第32-35页 |
3.7.8 蛋白质修饰位点预测 | 第35-36页 |
3.7.9 蛋白质的跨膜结构区预测 | 第36页 |
3.8 黄花石蒜凝集素基因与大肠杆菌密码子使用频率的比较 | 第36-39页 |
3.9 LCA和其他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的进化关系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2页 |
5 小结 | 第42-4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第二部分 目录 | 第48-74页 |
一、摘要 | 第48-49页 |
二、Abstract | 第49-51页 |
三、论文 | 第51-74页 |
1 引言 | 第51-5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6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3-55页 |
2.1.1 植物材料、菌株及常用质粒载体 | 第53页 |
2.1.2 试剂盒、酶 | 第53-54页 |
2.1.3 培养基 | 第54页 |
2.1.4 药品 | 第54-55页 |
2.2 方法 | 第55-61页 |
2.2.1 风雨花总 RNA的提取 | 第55页 |
2.2.2 风雨花凝集素基因的制备 | 第55-57页 |
2.2.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55页 |
2.2.2.2 风雨花凝集素基因的获得 | 第55-57页 |
2.2.2.3 风雨花凝集素基因的双酶切 | 第57页 |
2.2.3 PBI121载体的构建 | 第57-59页 |
2.2.3.1 PBI121载体质粒的提取及双酶切 | 第57页 |
2.2.3.2 风雨花凝集素片段与PBI121载体的连接 | 第57页 |
2.2.3.3 转化 | 第57-58页 |
2.2.3.4 鉴定 | 第58-59页 |
2.2.3.5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59页 |
2.2.4 载体对农杆菌的转化及鉴定 | 第59-60页 |
2.2.4.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9页 |
2.2.4.2 PBI121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59页 |
2.2.4.3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第59-60页 |
2.2.4.4 鉴定 | 第60页 |
2.2.5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的转化 | 第60-61页 |
2.2.5.1 农杆菌对烟草叶片的感染 | 第60页 |
2.2.5.2 转基因烟草苗的获得及形态观察 | 第60-61页 |
2.2.5.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6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3.1 ZGA基因的扩增 | 第61-62页 |
3.2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2-64页 |
3.2.1 表达载体 PBI121的制备 | 第62页 |
3.2.2 目的片段的制备 | 第62页 |
3.2.3 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62-64页 |
3.2.4 农杆菌中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64页 |
3.3 Kan抗性植株的分化与形态观察 | 第64-65页 |
3.4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65-68页 |
3.4.1 PCR检测 | 第65页 |
3.4.2 反转录聚合链式扩增检测 | 第65-68页 |
3.4.3 凝血活性检测 | 第68页 |
4 讨论 | 第68-70页 |
5 小结 | 第70-7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文献综述 目录 | 第74-111页 |
一、前言 | 第74页 |
二、植物凝集素的概述 | 第74-82页 |
2.1 植物凝集素的命名与分类 | 第74-79页 |
2.2 植物凝集素的生理及生物学功能 | 第79-82页 |
2.2.1 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 | 第80-82页 |
2.2.2 充当植物储存蛋白 | 第82页 |
2.2.3 在结瘤中的作用 | 第82页 |
三、植物凝集素的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82-97页 |
3.1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82-89页 |
3.1.1 Bt毒蛋白基因 | 第83-84页 |
3.1.2 外源植物凝集素基因 | 第84-86页 |
3.1.3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 第86-87页 |
3.1.4 淀粉酶抑制剂基因 | 第87-88页 |
3.1.5 提高抗虫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 | 第88-89页 |
3.2 植物基因工程方法研究进展 | 第89-93页 |
3.2.1 基因枪法 | 第90页 |
3.2.2 PEG法 | 第90页 |
3.2.3 微注射法、电击法及激光法 | 第90-91页 |
3.2.4 花粉管通道法 | 第91-92页 |
3.2.5 农杆菌介导法 | 第92-93页 |
3.3 植物转基因沉默 | 第93-96页 |
3.3.1 转基因沉默机理 | 第94页 |
3.3.2 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 | 第94-95页 |
3.3.3 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 | 第95-96页 |
3.4 转基因的安全性 | 第96-97页 |
3.4.1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 第96-97页 |
3.4.2 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 第97页 |
四、前景与讨论 | 第97-100页 |
五、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六、致谢 | 第110-111页 |
声明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