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8页 |
(一) 论文选题思考 | 第13页 |
(二) 论文的研究目的、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2、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页 |
3、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 论文的学术意义和应用意义及主要贡献 | 第15-18页 |
1、学术意义 | 第15页 |
2、应用意义 | 第15-17页 |
3、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7-18页 |
一、二元经济结构基本理论原理及对四川二元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思考 | 第18-26页 |
(一) 西方二元经济结构基本理论 | 第18-23页 |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 | 第18-20页 |
2、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结构理论模型 | 第20-23页 |
(二) 四川二元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认识 | 第23-26页 |
二、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6-39页 |
(一) 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6-32页 |
1、区域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 第26-28页 |
2、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 第28-31页 |
3、产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 | 第31-32页 |
4、四川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小结 | 第32页 |
(二) 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32-39页 |
1、四川工业化发展与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 第33-35页 |
2、城乡分割经济体制与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 第35-36页 |
3、城乡改革不同步与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 第36-37页 |
4、区域条件差异与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 第37-39页 |
三、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度量及演变趋势分析 | 第39-48页 |
(一) 四川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总体度量 | 第39-43页 |
(二) 四川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强化的原因分析 | 第43-48页 |
1、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不力 | 第43-44页 |
2、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不力 | 第44-46页 |
3、农业自身发展缓慢 | 第46-48页 |
四、四川二元经济结构调整措施探讨 | 第48-64页 |
(一) 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四川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 第48-52页 |
1、关于户籍制度的创新 | 第49页 |
2、关于就业制度的创新 | 第49-50页 |
3、关于土地制度的创新 | 第50-51页 |
4、关于金融体制的创新 | 第51页 |
5、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 第51-52页 |
(二)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四川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 第52-55页 |
(三) 加强农业自身的发展调整四川二元经济结构 | 第55-57页 |
1、从经济发展的序列来看,须要促进农业的自身发展 | 第55-56页 |
2、从四川自身的特点来看,须要促进农业自身发展 | 第56页 |
3、农业的充分发展是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和基础 | 第56-57页 |
(四) 加快四川工业化新进程推动四川二元经济结构调整 | 第57-60页 |
1、四川的工业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58-59页 |
2、推进四川新型工业化的思路与对策思考 | 第59-60页 |
(五)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四川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 第60-64页 |
1、四川农村城市化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61-62页 |
2、四川农村城市化的途径及其措施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后记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