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国内外铁路弹性轨枕的应用 | 第9-15页 |
1.2.1 我国既有线弹性轨枕的应用 | 第9-10页 |
1.2.2 日本新干线弹性轨枕的应用 | 第10-15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2章 弹性轨枕的成型研究 | 第17-28页 |
2.1 弹性轨枕枕下垫板技术标准 | 第17-19页 |
2.1.1 枕下垫板技术要求 | 第17-18页 |
2.1.2 枕下垫板验收规则 | 第18-19页 |
2.2 枕下垫板的选择 | 第19-21页 |
2.2.1 枕下垫板材料的选择 | 第19页 |
2.2.2 枕下垫板物性指标目标值 | 第19-20页 |
2.2.3 枕下垫板形状尺寸的选择 | 第20-21页 |
2.3 枕下橡胶垫板垂向静刚度的设计计算 | 第21-23页 |
2.4 弹性轨枕的成型方法 | 第23-28页 |
2.4.1 粘结成型 | 第23-26页 |
2.4.2 锚固成型 | 第26-28页 |
第3章 弹性轨枕室内基础试验及分析 | 第28-43页 |
3.1 基础试验概要 | 第28-30页 |
3.2 测试方法 | 第30-36页 |
3.2.1 道床横向阻力的测试方法 | 第30-31页 |
3.2.2 枕下支承刚度的测试方法 | 第31-33页 |
3.2.3 轨枕荷载力矩的测试方法 | 第33-35页 |
3.2.4 道床下沉特性试验方法 | 第35页 |
3.2.5 枕下胶垫耐久性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3.1 道床横向阻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6页 |
3.3.2 枕下支承刚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3.3.3 轨枕荷载力矩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8页 |
3.3.4 道床下沉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3.3.5 枕下胶垫耐久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3.4 基本结论 | 第41-43页 |
第4章 弹性轨枕有碴轨道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 第43-65页 |
4.1 弹性轨枕有碴轨道动力学分析原理 | 第43-51页 |
4.1.1 车辆——弹性轨枕有碴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43-44页 |
4.1.2 车辆——弹性轨枕有碴轨道系统动力学运动方程 | 第44-49页 |
4.1.3 动力学仿真计算程序 | 第49-51页 |
4.2 动力学仿真计算条件 | 第51-53页 |
4.3 不平顺引起的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 第53-59页 |
4.3.1 行车的安全性与平稳性 | 第53-54页 |
4.3.2 轮轨垂向作用力响应 | 第54-55页 |
4.3.3 钢轨垂向位移响应 | 第55页 |
4.3.4 轨枕垂向振动响应 | 第55-57页 |
4.3.5 道床垂向振动响应 | 第57-58页 |
4.3.6 道床顶面压应力响应 | 第58-59页 |
4.4 动力响应功率谱分析 | 第59-61页 |
4.5 弹性轨枕的刚度效应 | 第61-62页 |
4.6 弹性轨枕的速度效应 | 第62-64页 |
4.7 基本结论 | 第64-65页 |
第5章 弹性轨枕工程应用分析 | 第65-69页 |
5.1 既有提速线上的应用分析 | 第65-67页 |
5.2 高速线上的应用分析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