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绪论 两汉三家《诗》研究的意义 | 第11-19页 |
一、 三家《诗》的材料利于《诗经》研究的深入 | 第11-15页 |
二、 三家《诗》遗说中保存不少有关古代神话、风俗的材料 | 第15-18页 |
三、 三家《诗》研究在经学史上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两汉三家《诗》研究综述 | 第19-60页 |
第一节 清代以前三家《诗》研究 | 第19-26页 |
一、 宋代的疑经思潮与三家《诗》辑佚的开始 | 第19-21页 |
二、 王应麟《诗考》 | 第21-24页 |
三、 元、明两代的三家《诗》研究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清代的三家《诗》研究 | 第26-51页 |
一、 清代前期的三家《诗》研究 | 第26-35页 |
二、 清代后期的三家《诗》研究 | 第35-51页 |
第三节 现、当代的三家《诗》研究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清代学者三家《诗》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 第52-60页 |
一、 强分今古 | 第52-54页 |
二、 胶固师法、家法 | 第54-58页 |
三、 三家同体论的诞妄 | 第58-60页 |
第二章 三家《诗》渊源考论 | 第60-111页 |
第一节 三家《诗》文本来源 | 第60-89页 |
一、 文本与诗说的问题可以分别分析 | 第60-61页 |
二、 先秦时期《诗经》文本的状况 | 第61-73页 |
三、 “秦火”之后《诗经》得以保存的原因 | 第73-79页 |
四、 先秦典籍、出土材料所引《诗》句与三家《诗》文比照 | 第79-89页 |
第二节 三家《诗》诗说来源 | 第89-111页 |
一、 先秦《诗经》研究概述 | 第89-99页 |
二、 先秦典籍、出土资料解《诗》与四家《诗》诗说 | 第99-104页 |
三、 荀子与四家《诗》 | 第104-111页 |
第三章 三家《诗》的文本面貌 | 第111-160页 |
第一节 三家《诗》的分卷、编次、篇数、篇题、分章、句数 | 第111-143页 |
一、 分卷 | 第111-118页 |
二、 编排顺序 | 第118-124页 |
三、 篇数 | 第124-126页 |
四、 篇题 | 第126-128页 |
五、 章数、章次 | 第128-134页 |
六、 句数、句序及句读 | 第134-139页 |
七、 字数 | 第139-143页 |
第二节 四家《诗》的文本性质 | 第143-160页 |
一、 四家《诗》文本性质的争论 | 第143-146页 |
二、 四家《诗》用字比较 | 第146-154页 |
三、 三家《诗》用字规律及四家《诗》文本性质 | 第154-160页 |
第四章 三家《诗》诗说的特点 | 第160-230页 |
第一节 三家《诗》诗说的理论范畴 | 第160-186页 |
一、 《鲁诗》“四始”及其理论意义 | 第160-170页 |
二、 《齐诗》“翼氏”学之“四始”、“五际” | 第170-181页 |
三、 《齐诗》情性论 | 第181-186页 |
第二节 四家《诗》诗说异同比较 | 第186-220页 |
一、 字词训释 | 第186-191页 |
二、 义理发挥 | 第191-211页 |
三、 四家《诗》与阴阳五行、谶纬的关系 | 第211-220页 |
第三节 三家《诗》诗说的特色 | 第220-230页 |
一、 《鲁诗》近于质的特点 | 第220-221页 |
二、 《齐诗》以地理、风俗说《诗》的特点 | 第221-225页 |
三、 《韩诗》“推《诗》之意”的特点 | 第225-230页 |
第五章 三家《诗》的知名学者及其著述 | 第230-3页 |
第一节 三家《诗》的知名学者 | 第230-259页 |
一、 三家《诗》学者与三家《诗》的传播 | 第231-249页 |
二、 三家《诗》的传承及其师法、家法问题 | 第249-254页 |
三、 四家《诗》学者间的交流 | 第254-259页 |
第二节 三家《诗》著述考述 | 第259-3页 |
一、 三家《诗》亦有《序》 | 第259-262页 |
二、 三家《诗》的其他解经之作 | 第262-3页 |
第六章 三家《诗》的流变(未打印) | 第3-276页 |
第一节 西汉政治、文化环境与三家《诗》的发展 | 第3页 |
第二节 东汉政治、文化环境与三家《诗》的衰落 | 第3-276页 |
结论 | 第276-28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80-286页 |
附录: | 第286-287页 |
一、 四家《诗》异文对照表(示例) | 第286-4页 |
二、 四家《诗》诗旨对照表(未打印) | 第4页 |
三、 三家《诗》学者生平简表(未打印) | 第4页 |
四、 三家《诗》学者传承表(未打印) | 第4-287页 |
致谢 | 第2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