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一、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提出 | 第11-19页 |
(一) 网络及其基本特性 | 第11-12页 |
1 、 网络的涵义 | 第11页 |
2 、 网络的功能 | 第11页 |
3 、 网络的基本特性 | 第11-12页 |
(二)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上网心理 | 第12-14页 |
1 、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 第12-13页 |
2 、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 第13页 |
3 、 大学生的上网心理 | 第13-14页 |
(三)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1 、 大学生在网上主体身份的变化 | 第14-16页 |
2 、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 第16-17页 |
(四) 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17-19页 |
1 、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对象和界定范围 | 第17页 |
2 、 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17页 |
3 、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种类研究 | 第19-31页 |
(一) 认知冲突与思维障碍 | 第19-20页 |
1 、 浏览信息数量增多,接触媒体种类减少 | 第19页 |
2 、 浏览信息速度升高,消化内容程度降低 | 第19-20页 |
3 、 浏览信息时间增加,感受信息程度递减 | 第20页 |
4 、 浏览信息内容复杂,思维活动受到影响 | 第20页 |
(二) 网络引起的人格冲突与障碍 | 第20-22页 |
1 、 人格异常现象 | 第21页 |
2 、 网络世界所造成的角色混乱 | 第21页 |
3 、 网络沉溺带来的人格障碍 | 第21-22页 |
4 、 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道德失范 | 第22页 |
(三) 大学生网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 第22-25页 |
1 、 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受阻 | 第23页 |
2 、 网络孤独,交往心理变异 | 第23-24页 |
3 、 人际情感的疏远和缺损 | 第24页 |
4 、 网上生活偏差--“网恋”现象 | 第24-25页 |
(四)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 | 第25-28页 |
1 、 网络迷恋(网瘾) | 第26页 |
2 、 网络自我迷失和自我认同混乱 | 第26-27页 |
3 、 黄色信息导致的性罪错 | 第27-28页 |
(五) 网络成瘾综合症(IAD) | 第28-31页 |
1 、 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 | 第28-29页 |
2 、 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 | 第29-31页 |
三、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研究 | 第31-45页 |
(一) 网络的固有特性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 第31-32页 |
1 、 网络传播信息的高速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效化的个性 | 第31页 |
2 、 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 | 第31页 |
3 、 上网的时尚性符合大学生的追求心理 | 第31页 |
4 、 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 | 第31-32页 |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矛盾分析 | 第32-35页 |
1 、 在人的情绪方面,表现为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丰富性与复杂性并存的特点 | 第32-33页 |
2 、 在处理知识与信息方面,表现为独立与从众心理并存、求知与猎奇心理并存的特点 | 第33-34页 |
3 、 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自控与失控心理冲突、自律与放任心理冲突的特点 | 第34页 |
4 、 在性心理方面,表现为严肃性与随意性并存的特点 | 第34-35页 |
(三) 网上匿名行为导致大学生认知的不协调 | 第35页 |
(四)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格异常的心理学分析 | 第35-37页 |
(五) 网络对大学生个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1 、 对大学生个性整体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2 、 对大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影响 | 第38页 |
3 、 对大学生个性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4 、 对大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影响 | 第39页 |
(六) 大学生钟情“网恋”的人性心理学分析 | 第39-41页 |
1 、 “网恋”产生的原因 | 第39-40页 |
2 、 “网恋”的心理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七)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 第41-42页 |
1 、 由网络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 第41页 |
2 、 人性的原因 | 第41-42页 |
3 、 个体的天性依赖心理 | 第42页 |
4 、 逆反心理 | 第42页 |
(八) 网络成瘾症的心理成因 | 第42-45页 |
1 、 热衷于控制自己所处的环境 | 第43页 |
2 、 逃避现实生活的打击和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 第43-45页 |
四、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 第45-51页 |
(一) 、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 第45-47页 |
1 、 大力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 第45页 |
2 、 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因势利导,加强大学生的上网教育和引导 | 第45-46页 |
3 、 开展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 第46页 |
4 、 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登录主流网站和网页 | 第46-47页 |
(二) 、 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 第47-48页 |
1 、 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 | 第47-48页 |
2 、 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 第48页 |
3 、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培养 | 第48页 |
4 、 大力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 | 第48页 |
(三) 、 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 | 第48-49页 |
1 、 加强网络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 | 第48-49页 |
2 、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心理咨询策略 | 第49页 |
(四) 、 大力加强校园网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 第49-51页 |
1 、 完善制度,建立网络安全体系 | 第49-50页 |
2 、 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自职责 | 第50页 |
3 、 强化法制意识,规范上网行为 | 第50页 |
4 、 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 第50-51页 |
结束语: 大学生网络情结的心理学思考 | 第51-52页 |
1 、 技术发展与心理准备的错位 | 第51页 |
2 、 “双刃剑”效应 | 第51页 |
3 、 关注网络就是关注我们自身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