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研究

第一章 导论第1-19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动态第15-17页
  1.3.1 国外研究动态第15-16页
  1.3.2 国内研究动态第16-17页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二章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基础理论第19-31页
 2.1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内涵第19-20页
  2.1.1 农地使用权的概念第19页
  2.1.2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第19-20页
 2.2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社会动因第20-27页
  2.2.1 现有农地制度的内在缺陷是农地流转产生的制度背景第21-22页
  2.2.2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是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形成的诱致条件第22-24页
  2.2.3 比较差异是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内在动力第24-25页
  2.2.4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是农地流转的外在动力第25页
  2.2.5 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农地流转的催化剂第25-26页
  2.2.6 国家的政策、法律是农地流转的推动力第26-27页
 2.3 现行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第27-29页
  2.3.1 前提与原则第27-28页
  2.3.2 流转限制第28页
  2.3.3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现行政策、法规第28-29页
 2.4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意义和作用第29-31页
第三章 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现状第31-42页
 3.1 安康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第31-33页
  3.1.1 安康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第31-32页
  3.1.2 安康市区域现状第32-33页
 3.2 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规模第33-34页
 3.3 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第34-38页
  3.3.1 转包第34-35页
  3.3.2 出租第35页
  3.3.3 互换第35-36页
  3.3.4 转让第36页
  3.3.5 股份经营第36-37页
  3.3.6 托管、反租倒包、拍卖、退包第37-38页
 3.4 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原因第38-40页
  3.4.1 从供给方分析,农户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原因第38-39页
  3.4.2 从需求方分析,企事业单位、个人愿意流入土地的原因第39-40页
 3.5 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效益第40-42页
  3.5.1 农地流转实现了农业规模经营第40页
  3.5.2 农地流转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第40页
  3.5.3 农地流转优化了资源配置第40-41页
  3.5.4 农地流转开辟了农民增收渠道第41页
  3.5.5 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第41页
  3.5.6 农地流转遏制了土地撂荒第41页
  3.5.7 农地流转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第41-42页
第四章 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特点及存在问题第42-48页
 4.1 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特点第42-43页
  4.1.1 农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第42页
  4.1.2 农地流转价格低廉第42页
  4.1.3 流转规模地域差距大第42页
  4.1.4 农地流转后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经济作物第42-43页
  4.1.5 农地流转期限以中短期经营为主第43页
  4.1.6 农地流转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第43页
  4.1.7 农地主要流转到了两类人手中第43页
 4.2 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问题第43-48页
  4.2.1 农地流转渠道不畅,缺乏中介服务机构第44页
  4.2.2 农地使用权商品属性不清,不便流转第44页
  4.2.3 农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第44-45页
  4.2.4 农地附加值偏低,制约了土地流转需求增长第45页
  4.2.5 由于农民自身问题,导致流转产生困难的现象时有发生第45页
  4.2.6 基层政府定位不当,影响了土地流转第45-46页
  4.2.7 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制约着土地流转第46-47页
  4.2.8 职业教育落后,限制了土地流转第47-48页
第五章 推进安康市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建议第48-55页
 5.1 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原则第48-49页
  5.1.1 因地制宜原则第48页
  5.1.2 平等、有偿原则第48页
  5.1.3 依法、自愿原则第48-49页
  5.1.4 循序渐进原则第49页
 5.2 推进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与建议第49-55页
  5.2.1 明确界定农民的农地使用权第49-50页
  5.2.2 加强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设第50页
  5.2.3 建立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系第50-51页
  5.2.4 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51-52页
  5.2.5 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土地市场化流转创造更大空间第52页
  5.2.6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52-53页
  5.2.7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第53页
  5.2.8 转变农户传统经营观念第53页
  5.2.9 准确定位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角色第53-54页
  5.2.10 把土地流转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59页
作者简介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A、B股市场的分割性检验--从一般到基于公司治理和信息流动的分析
下一篇:上海地区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