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0 绪论 | 第11-41页 |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问题的提出 | 第11-17页 |
·一个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案例:“用友软件” | 第11-14页 |
·一个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案例:“盐田港A” | 第14-16页 |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投资收益非对称”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制度与制度分析 | 第19-20页 |
·“股权分裂制度”概念界定 | 第20页 |
·“股份全流通”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36页 |
·关于IPO(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研究文献简述 | 第21-28页 |
·关于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 | 第28-32页 |
·关于流通性折价研究文献 | 第32-36页 |
·研究思路、逻辑与结构 | 第36-39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39-41页 |
1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理论基础与解释模型构建 | 第41-61页 |
·股票市场功能理论文献综述 | 第41-48页 |
·国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功能理论的观点 | 第41-43页 |
·国内关于股票市场功能理论的实践与争论 | 第43-48页 |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 第48-55页 |
·制度理论 | 第49-50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50-52页 |
·国家与意识形态理论 | 第52-55页 |
·理论解释模型构建:股市功能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的有机结合 | 第55-59页 |
·股票市场功能理论在分析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在分析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中的应用 | 第56-57页 |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一个理论解释模型构建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2 中国IPO正常溢价的合理估计:一个流通性折价研究方法 | 第61-86页 |
·流通性、流通性折价与资产定价的内涵 | 第61-63页 |
·关于美国股市流通性折价研究 | 第63-74页 |
·IPO方法及其经验研究 | 第63-65页 |
·限制性证券方法及其经验研究 | 第65-72页 |
·可比性公司方法及其经验研究 | 第72-74页 |
·对三种流通性折价估算方法的简要评价 | 第74页 |
·从美国股市经验估算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合理溢价 | 第74-84页 |
·运用IPO方法研究中国B股公司流通性折价的经验证据 | 第75-79页 |
·中国股市非流通股权流通性折价的合理基准 | 第79-80页 |
·中国股市新股发行正常溢价净倍数与超额溢价净倍数的确定 | 第80-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3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实证分析 | 第86-111页 |
·中国股市两大类别股东的投资成本与投资收益 | 第86-91页 |
·流通股股东的正常投资成本与实际投资成本 | 第86-89页 |
·非流通股股东的投资成本形成 | 第89-90页 |
·两大类别股东投资收益的构成 | 第90-91页 |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总体性分析 | 第91-95页 |
·两大类别股东之间的投资收益分析 | 第91-92页 |
·正常投资成本下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投资收益率比较 | 第92-93页 |
·实际投资成本下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投资收益率比较 | 第93-95页 |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结构性分析 | 第95-99页 |
·中国股市历年来股本结构与不同类别股东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 | 第95-97页 |
·正常投资成本下流通股股东与其他类别股东投资收益率比较 | 第97-98页 |
·实际投资成本下流通股股东与其他类别股东投资收益率比较 | 第98-99页 |
·不同所有制股东控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非对称分析 | 第99-106页 |
·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整体投资收益非对称分析 | 第100-102页 |
·外商投资上市公司整体投资收益非对称分析 | 第102-104页 |
·公有制控股上市公司整体投资收益非对称分析 | 第104-106页 |
·小结 | 第106-111页 |
4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的理论解释 | 第111-133页 |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的成因:成本收益分析 | 第111-119页 |
·新股发行定价制度变迁:类别股东投资成本不合理差异形成 | 第111-115页 |
·股票市场投资功能缺失:类别股东投资收益差异具体形成 | 第115-119页 |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的本质:功能偏差与制度缺陷 | 第119-132页 |
·中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背景与股权分裂制度的形成 | 第119-123页 |
·功能偏差导致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 | 第123-128页 |
·制度缺陷决定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 | 第128-132页 |
·小结 | 第132-133页 |
5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危害性分析 | 第133-152页 |
·违反“三公”原则致使股市蜕变成为“特权市场”体制 | 第133-136页 |
·扭曲异化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价值观 | 第136-139页 |
·导致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致使大股东行为异化 | 第139-144页 |
·酿成造假成风和恶意操纵破坏正常秩序 | 第144-146页 |
·隐藏潜在金融风险危及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 第146-148页 |
·小结--消除危害实施治理:股份全流通改革为根本道路 | 第148-152页 |
6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治理:股份全流通改革的探索、争论、方案与启示 | 第152-180页 |
·关于股份全流通改革的探索经验 | 第152-159页 |
·国有股减持实践的经验教训 | 第153-156页 |
·转配股上市流通的成功经验 | 第156-159页 |
·关于股份全流通改革的理论争论 | 第159-163页 |
·非流通股的暂不流通问题 | 第159页 |
·国有股减持与股份全流通的关系 | 第159-161页 |
·当前关于国有股减持与股份全流通的争论 | 第161-163页 |
·国内股份全流通改革讨论方案的比较分析 | 第163-176页 |
·中国证监会公布国有股减持大类方案简要回顾 | 第163-167页 |
·目前股份全流通改革讨论方案综述与比较 | 第167-176页 |
·股份全流通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积极启示 | 第176-178页 |
·小结 | 第178-180页 |
7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治理:一个新的股份全流通综合改革构想 | 第180-191页 |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治理:一个新的股份全流通综合改革构想的提出 | 第180-181页 |
·“新综合”改革构想的具体要素 | 第181-189页 |
·要素之一:政府 | 第183-184页 |
·要素之二:价格 | 第184-186页 |
·要素之三:方法 | 第186-187页 |
·要素之四:模式 | 第187-188页 |
·要素之五:协调 | 第188-189页 |
·小结 | 第189-19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1-200页 |
后记 | 第200-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