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绪论第10-18页
第一章 茅盾与中国现代小说第18-73页
 第一节 历史想象与三部曲叙事第18-37页
  一、 革命与爱情的相互转换第20-24页
  二、 资本化的痛苦与必然第24-27页
  三、 无根基时代的自我安慰第27-29页
  四、 现代化进程的颓败线第29-32页
  五、 学生时代的苦闷与追求第32-34页
  六、 悬在琴弦上的灵魂与良知第34-37页
 第二节 叙述主体与知识分子第37-46页
  一、 知识的品格与分化第38-40页
  二、 坚守、逃离与突围第40-42页
  三、 启蒙派与现代派的承接第42-46页
 第三节 社会学女性与文学预设第46-56页
  一、 女性与时代关系的误读第47-48页
  二、 女性形象的多重资源第48-51页
  三、 女性观支撑的文学观第51-55页
  四、 革命+恋爱的人类学意义第55-56页
 第四节 现代性的的残酷与必然第56-73页
  一、 由共处走向对立第57-60页
  二、 日常性中的浪漫与残酷第60-62页
  三、 乡土文学的地域形态第62-66页
  四、 新形态与文化英雄第66-73页
第二章 茅盾与现实主义第73-108页
 第一节 流变中的扬弃与可能第73-85页
  一、 生成语境和霸权企图第73-76页
  二、 文学功利主义的强化第76-79页
  三、 浪漫色彩的遮蔽第79-81页
  四、 真实性的不断虚化第81-85页
 第二节 从三种倾向到三足鼎立第85-108页
  一、 方法与立场间的紧张关系第87-89页
  二、 三选一的心理与思想底蕴第89-94页
  三、 三个方向与三种命运第94-99页
  四、 关于周扬给茅盾一封信的附录第99-108页
第三章 茅盾与中国左翼文学第108-133页
 第一节 左翼的源流与茅盾的界定第108-120页
  一、 深层资源与必然性演进第109-111页
  二、 凌乱的高调色彩与整饬第111-113页
  三、 界定而非倡导的革命文学论第113-120页
 第二节 茅盾对左联的皈依与超越第120-133页
  一、 政治皈依和心理补偿第121-123页
  二、 尴尬处境的调停与维护者第123-126页
  三、 两个纠缠的传统与两种形态第126-133页
第四章 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第133-170页
 第一节 茅盾与现代文学史论第133-156页
  一、 五四资源和文化派、启蒙派及政治阐释第133-139页
  二、 鲁迅的凸显和低调性的政治思考第139-141页
  三、 高调回归与文化--政治--文化模式第141-144页
  四、 政治分期及时间段的巧合第144-149页
  五、 从个人特色到文学史传统第149-152页
  六、 启蒙立场与两种主题第152-156页
 第二节 茅盾与中国现代作家论第156-170页
  一、 共生环境中的批评模式第157-159页
  二、 总结文学研究会的写作意图第159-160页
  三、 主体的自信与规范的可能第160-163页
  四、 从三段论中看互动关系第163-170页
第五章 茅盾与中国现代作家第170-204页
 第一节 茅盾与鲁迅第170-178页
  一、 左右文坛的四次重大合作第171-174页
  二、 从心灵契合到精神阐释第174-178页
 第二节 茅盾与瞿秋白第178-188页
  一、 政治同盟与文学同道第179-182页
  二、 两种文本和一种心态第182-188页
 第三节 茅盾与郑振铎第188-204页
  一、 起势:从北京到上海第190-195页
  二、 造势:从上海到北京第195-204页
第六章 茅盾与中外文化渊源第204-229页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资源性积淀第204-216页
  一、 地域文化与性格养成第204-209页
  二、 传统文化与文学道路第209-216页
 第二节 外来文化的改造性建构第216-229页
  一、 西方文化的方法性补充第217-222页
  二、 俄国文化的观念性内置第222-22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29-233页
后记第233-235页

论文共2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二十世纪离婚研究
下一篇:股权转让的法律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