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概述 | 第10-12页 |
1.1.1 下肢假肢 | 第10页 |
1.1.2 假肢接受腔 | 第10-12页 |
1.1.2.1 概念 | 第10-11页 |
1.1.2.2 下肢假肢接受腔应具备的四种基本功能 | 第11-12页 |
1.2 接受腔的设计制造 | 第12-15页 |
1.2.1 假肢接受腔的传统制造方法及发展 | 第13-14页 |
1.2.2 国外假肢接受腔CAD/CAM | 第14-15页 |
1.3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 第15-20页 |
1.3.1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 第16-19页 |
1.3.1.1 RP的概念及原理 | 第16页 |
1.3.1.2 主要的RP技术 | 第16-19页 |
1.3.2 快速原型制造的特性 | 第19-20页 |
1.4 RPM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1.5 基于RPM的集成制造系统 | 第21-22页 |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工作 | 第22-24页 |
1.6.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22-23页 |
1.6.2 主要研究工作 | 第23-24页 |
2 假肢接受腔快速原型集成制造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4-29页 |
2.1 假肢接受腔快速原型集成制造系统 | 第24-25页 |
2.1.1 总体概念 | 第24-25页 |
2.1.2 假肢接受腔快速原型集成制造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25页 |
2.2 假肢接受腔快速原型集成制造系统的总体结构 | 第25-28页 |
2.2.1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 | 第26页 |
2.2.2 系统模型的实现 | 第26-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3 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29-48页 |
3.1 各种数据采集的方法 | 第29-35页 |
3.1.1 三维坐标测量仪法 | 第29-31页 |
3.1.2 投影光栅法 | 第31-32页 |
3.1.3 激光三角形法 | 第32-34页 |
3.1.4 CT扫描与核磁共振法 | 第34-35页 |
3.1.5 自动断层扫描法 | 第35页 |
3.2 自由曲面测量的策略 | 第35-39页 |
3.2.1 CAD模型已知的测量 | 第35-37页 |
3.2.2 CAD模型未知的测量 | 第37-39页 |
3.3 激光光刀的360°面形测量 | 第39-43页 |
3.3.1 测量原理 | 第40-41页 |
3.3.2 测量系统简介 | 第41-42页 |
3.3.3 测量实例 | 第42-43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43-47页 |
3.4.1 点云的种类 | 第44-45页 |
3.4.2 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3.4.2.1 数据平滑 | 第45页 |
3.4.2.2 数据精减 | 第45页 |
3.4.2.3 数据分块与融合 | 第45页 |
3.4.2.4 坐标变换 | 第45-46页 |
3.4.2.5 数据派生与重组 | 第46页 |
3.4.2.6 特征提取 | 第46页 |
3.4.3 数据输出 | 第46-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4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8-70页 |
4.1 CAD模型产生的方法 | 第48-49页 |
4.2 曲面构建的特点及方法 | 第49-53页 |
4.2.1 自由曲面构建的特点 | 第49-50页 |
4.2.2 自由曲面重构技术 | 第50-53页 |
4.2.2.1 基于四边域参数曲面的重构 | 第50-51页 |
4.2.2.2 基于三边域曲面的重构方案 | 第51-52页 |
4.2.2.3 以多面体方式来描述曲面物体 | 第52-53页 |
4.3.当前CAD系统的建模软件 | 第53-56页 |
4.4 假肢接受腔CAD模型的建立 | 第56-69页 |
4.4.1 基于Pro/E构建假肢接受腔的曲面 | 第56-60页 |
4.4.1.1 数据预处理 | 第56-57页 |
4.4.1.2 曲面构建的方法 | 第57-58页 |
4.4.1.3 假肢接受腔曲面构建 | 第58-60页 |
4.4.2 建立数学模型立 | 第60-69页 |
4.4.2.1 模型的建立 | 第61-65页 |
4.4.2.2 模型的平滑 | 第65-69页 |
4.5 小结 | 第69-70页 |
5 假肢接受腔的快速原型制造 | 第70-75页 |
5.1 制造系统数据输入 | 第70-71页 |
5.2 系统的基本构成 | 第71-73页 |
5.2.1 CPS成形机执行部分 | 第71-72页 |
5.2.2 扫描执行机构 | 第72页 |
5.2.3 软件控制部分 | 第72-73页 |
5.3 实现的基本过程 | 第73-74页 |
5.4 小结 | 第74-7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情况 | 第81-82页 |
声明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