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318线二郎山至康定公路高边坡处治技术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国道318线二康段边坡工程概述 | 第8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8-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高边坡设计与加固 | 第13-24页 |
·概述 | 第13-14页 |
·高边坡设计的特殊性 | 第14页 |
·边坡的处治技术的发展 | 第14-16页 |
·高边坡的变形类型 | 第16-18页 |
·高边坡的调查与勘探 | 第18-19页 |
·边坡的稳定性评价 | 第19-20页 |
·高边坡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第20-24页 |
·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0页 |
·高边坡处治的常用措施 | 第20-23页 |
·高边坡的设计方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二康路高边坡处治设计 | 第24-43页 |
·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沿线高边坡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 第25-28页 |
·高边坡处治原则及方法 | 第28-32页 |
·沿线高边坡处治方案 | 第32-39页 |
·处治方案评述 | 第39-43页 |
·关于锚杆设计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第39-41页 |
·在边坡稳定与绿化之间的考虑 | 第41-43页 |
第4章 二康路高边坡工程监测 | 第43-70页 |
·概述 | 第43页 |
·边坡工程监测的意义 | 第43-44页 |
·边坡工程监测的内容 | 第44页 |
·边坡常用监测仪器 | 第44-47页 |
·变形观测仪器 | 第45-46页 |
·应力测量仪器 | 第46-47页 |
·边坡监测方法 | 第47-50页 |
·监测设计原则 | 第47页 |
·边坡坡体监测方法 | 第47-48页 |
·支护结构监测 | 第48-50页 |
·高边坡外部形变无接触监测系统 | 第50-52页 |
·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布设 | 第50-51页 |
·监测的方法 | 第51-52页 |
·K2778+350~+610高边坡监测 | 第52-59页 |
·工程概况 | 第52页 |
·现场监测目的 | 第52-53页 |
·监测方法 | 第53页 |
·监测系统的设计 | 第53-54页 |
·监测工作的实施 | 第54-57页 |
·监测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 第57页 |
·监测结果分析与处理 | 第57-59页 |
·K2791+600~+830高边坡表面变形监测 | 第59-68页 |
·工程概况 | 第59-60页 |
·监测系统的设计 | 第60-62页 |
·监测方法 | 第62页 |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第62-68页 |
·山区高边坡表面变形监测方法的总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二康段边坡工程信息系统方案设计 | 第70-80页 |
·GIS及其在道路管理中的研究概况 | 第70-71页 |
·用户需求分析 | 第71页 |
·GIS平台和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71-73页 |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73-78页 |
·系统的构架设计 | 第78-80页 |
第6章 二康段边坡工程信息系统开发 | 第80-109页 |
·界面设计 | 第80-81页 |
·系统功能 | 第81-108页 |
·地图显示 | 第81-82页 |
·信息查询 | 第82-91页 |
·量算功能 | 第91-94页 |
·地形分析 | 第94-101页 |
·空间分析 | 第101-107页 |
·三维场景 | 第107-108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108-10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总结 | 第109-110页 |
·不足和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