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3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杀虫毒素蛋白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杀虫蛋白及其目标害虫 | 第12-14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杀虫蛋白基因 | 第14-15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杀虫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同源性分析 | 第15-17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杀虫蛋白基因的表达和对昆虫的毒性 | 第17-18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杀虫蛋白的产生与分泌 | 第18-19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杀虫蛋白的杀虫作用机制 | 第19页 |
·结语 | 第19-21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型态变异生物学及其机制 | 第21-32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型态变异生物学 | 第21-26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产生型态变异的机制 | 第26-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CB6菌株杀虫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 第33-71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害虫的口服毒性 | 第33-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共生菌发酵液对棉铃虫幼虫的口服毒性 | 第36-39页 |
·共生菌发酵液对菜青虫幼虫的拒食活性 | 第39-40页 |
·共生菌发酵液对黄粉甲幼虫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致病杆菌杀虫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2-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结果分析 | 第47-58页 |
·CB6、CB33、CB43、CB54菌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47-48页 |
·CB6、CB33、CB42、CB54菌株16SrR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8-50页 |
·CB6、CB33、CB43、CB54菌株杀虫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0-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CB6菌株杀虫毒素蛋白基因的表达 | 第59-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结果分析 | 第62-70页 |
·cb6A1非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62-65页 |
·cb6A1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65-69页 |
·重组杀虫蛋白对棉铃虫幼虫的口服杀虫活性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1页 |
第三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CB6菌株的型态变异及相关分子机制 | 第71-104页 |
·嗜线虫致病杆菌CB6菌株Ⅰ、Ⅱ型菌的型态变异 | 第72-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CB6菌株Ⅰ、Ⅱ型菌16SrRNA序列 | 第78-79页 |
·CB6菌株Ⅰ、Ⅱ型菌主要生化差异特征 | 第79页 |
·CB6菌株Ⅰ、Ⅱ型菌杀虫、抑菌活性 | 第79-80页 |
·CB6菌株Ⅰ、Ⅱ型菌毒力和型变相关基因PCR扩增 | 第80-81页 |
·CB6菌株Ⅰ、Ⅱ型菌毒力和型变相关基因RT-PCR扩增 | 第81-82页 |
·CB6菌株Ⅰ、Ⅱ型菌菌体细胞总蛋白SDS-PAGE | 第82-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嗜线虫致病杆菌CB6菌株Ⅰ、Ⅱ型菌AFLP指纹图谱分析 | 第85-9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9-92页 |
·CB6菌株Ⅰ、Ⅱ型菌DNA-AFLP指纹图谱相似系数 | 第89页 |
·CB6菌株Ⅰ、Ⅱ型菌DNA-AFLP指纹图谱分析 | 第89-92页 |
·讨论 | 第92-93页 |
·CB6菌株Ⅰ、Ⅱ型菌差异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93-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3-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1页 |
·CB6菌株Ⅰ、Ⅱ型菌差异片段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94-101页 |
·讨论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4-108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0页 |
附录 | 第120-131页 |
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20-123页 |
2 AFLP所使用的接头与引物 | 第123-125页 |
3 论文涉及的序列比对结果 | 第125-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作者简历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