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 前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1.3 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此项研究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 第15页 |
1.4 开展此项研究的主要科学价值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第二章 高寒地区一年生禾豆混播群落品种优化组合的研究 | 第19-66页 |
1 前言 | 第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9-20页 |
2.2 试验材料及来源 | 第20页 |
2.3 小区设计、播种及田间管理 | 第20-21页 |
2.4 观测项目 | 第21-22页 |
2.5 综合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64页 |
3.1 牧草的生育时期 | 第24-26页 |
3.2 植株高度与生长速率 | 第26-32页 |
3.3 禾豆混播群落的生物量增长速率 | 第32-34页 |
3.4 禾豆混播草层结构 | 第34-39页 |
3.5 不同混播处理的鲜干比和茎叶比 | 第39-42页 |
3.6 粗蛋白含量 | 第42-43页 |
3.7 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的含量 | 第43-46页 |
3.8 草产量 | 第46-49页 |
3.9 禾豆混播地下生物量、根长、根瘤数的变化 | 第49-55页 |
3.10 禾豆混播各处理的土壤营养状况 | 第55-60页 |
3.1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0页 |
·一年生禾、豆牧草混播优化组合的综合评价 | 第60-64页 |
4 结论 | 第64-66页 |
第三章 箭筈豌豆与燕麦混播的草层结构及生物量积累动态的研究 | 第66-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1.1 试验地概况 | 第66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66页 |
1.3 观测项目 | 第66-67页 |
1.4 种间竞争率的测定 | 第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6页 |
2.1 产草量 | 第67-68页 |
2.2 鲜干比 | 第68页 |
2.3 茎叶比 | 第68-69页 |
2.4 株高与生长速率 | 第69-70页 |
2.5 生物量增长率 | 第70-71页 |
2.6 燕麦、箭豆种间竞争力变化 | 第71页 |
2.7 草丛结构 | 第71-74页 |
2.8 蛋白质产量 | 第74页 |
2.9 单播及混播草地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 | 第74-75页 |
2.10 燕麦、箭豆混播群落地下生物量、根系及根瘤菌的变化 | 第75-76页 |
2.11 混播的经济效益 | 第76页 |
3 结果 | 第76-79页 |
第四章 不同环境条件、不同播种期对禾豆混播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第79-92页 |
前言 | 第79页 |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79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79页 |
2.2 试验处理 | 第79-81页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1-88页 |
3.1 不同生态类型地区不同播期的混播牧草发育阶段 | 第81-82页 |
3.2 不同生态类型地区不同播期的混播牧草植株高度 | 第82页 |
3.3 不同生态类型地区混播饲草发育阶段积温的变化 | 第82-83页 |
3.4 不同生态类型地区不同播期的混播牧草的产草量 | 第83页 |
3.5 不同播期的混播牧草的粗蛋白质产量 | 第83-84页 |
3.6 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播期在收获期牧草的营养成分 | 第84-85页 |
3.7 禾豆混播复种的试验研究 | 第85-87页 |
3.8 禾豆草混播复种试验 | 第87-88页 |
4 结论 | 第88-92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附件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