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第一节 西汉人口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1-17页 |
一、 资料运用 | 第11-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人口数量规模 | 第17-47页 |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意义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 第17-21页 |
一、 人口数量的意义 | 第17-18页 |
二、 人口数量发展变化规律 | 第18-21页 |
第二节 人口数量变化 | 第21-33页 |
一、 汉初至武帝前期的人口 | 第21-26页 |
二、 武帝中、后期的人口 | 第26-27页 |
三、 昭帝至平帝元始二年的人口 | 第27-28页 |
四、 西汉末全国实际人口数 | 第28-33页 |
第三节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 第33-47页 |
一、 社会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 第33-41页 |
(一) 封建土地制度对人口的影响 | 第34-35页 |
(二) 赋税制度对人口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三) 人口政策的影响 | 第36-37页 |
(四)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对人口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五) 战乱对人口的影响 | 第38-39页 |
(六) 奴隶制残余对人口的影响 | 第39-41页 |
二、 自然灾害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 第41-47页 |
第三章 人口自然增长率 | 第47-58页 |
第一节 从部分侯国人口推测西汉初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 第47-49页 |
第二节 部分地区西汉中、后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 第49页 |
一、 真定国 | 第49页 |
二、 泗水国 | 第49页 |
第三节 部分地区西汉后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 第49-52页 |
一、 营平侯国 | 第49-50页 |
二、 扶阳侯国 | 第50页 |
三、 山阳郡 | 第50页 |
四、 东海郡 | 第50-52页 |
第四节 部分地区整个西汉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 第52-54页 |
一、 汉初长沙国地区 | 第52-53页 |
二、 汉初吴国地区 | 第53-54页 |
第五节 宗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 第54页 |
第六节 西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 第54-58页 |
第四章 人口分布 | 第58-88页 |
第一节 人口分布概况 | 第58-81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58-59页 |
二、 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统计 | 第59-80页 |
三、 人口分布格局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第81-88页 |
一、 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 第81-83页 |
二、 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 第83-84页 |
三、 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 第84-85页 |
四、 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 第85-88页 |
第五章 人口构成 | 第88-101页 |
第一节 人口自然构成 | 第88-92页 |
一、 年龄构成 | 第88-91页 |
二、 性别构成 | 第91-92页 |
第二节 人口社会构成 | 第92-101页 |
一、 阶级构成 | 第93-94页 |
二、 职业构成 | 第94-98页 |
三、 民族构成 | 第98-101页 |
第六章 人口统计与管理 | 第101-117页 |
第一节 户口统计与调查制度 | 第101-107页 |
第二节 户籍制度的内容与户籍管理 | 第107-114页 |
第三节 户口统计与户籍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4-117页 |
第七章 民族人口 | 第117-184页 |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族人口 | 第117-166页 |
一、 西域各族人口 | 第117-122页 |
二、 匈奴人口 | 第122-135页 |
三、 大月氏人口 | 第135-145页 |
四、 乌孙人口 | 第145-157页 |
五、 羌、氐人口 | 第157-166页 |
第二节 西南地区民族人口 | 第166-170页 |
第三节 东南地区民族人口 | 第170-172页 |
第四节 东北地区民族人口 | 第172-177页 |
第五节 民族人口变动的特点及影响 | 第177-1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