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亚特蒙古族阿寅勒的社会融入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23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 2.实践意义 | 第9页 |
| (三)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 (一)有关社会融入概念的研究 | 第10-12页 |
| (二)有关游牧族群社会组织变迁及定居状况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三)有关布里亚特蒙古族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四)对已有文献的综合评价 | 第14-15页 |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23页 |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1.布里亚特人的生计生活 | 第15-17页 |
| 2.阿寅勒的变迁及其社会融入 | 第17-18页 |
| (二)调研地点及对象的选择 | 第18-21页 |
| 1.调研地点 | 第18-20页 |
| 2.调研对象 | 第20-2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文献法 | 第21页 |
| 2.参与观察法 | 第21-22页 |
| 3.访谈法 | 第22页 |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 第一章 少数族群社会融入的理论分析 | 第23-28页 |
| 第一节 社会融入的含义和维度 | 第23-25页 |
| 一、社会融入的含义 | 第23-24页 |
| 二、社会融入的维度划分 | 第24页 |
| 三、理论视角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影响少数族群社会融入的因素 | 第25-27页 |
| 一、社会政策对少数族群社会融入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二、经济发展对少数族群社会融入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中国的布里亚特蒙古族社会生活概况 | 第28-42页 |
|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布里亚特蒙古族 | 第28-34页 |
| 一、基本概况 | 第28-29页 |
| 二、游牧民族定居 | 第29-31页 |
| 三、民族融合成为地区发展的基调 | 第31-34页 |
| 第二节 锡尼河西苏木概况 | 第34-35页 |
| 一、自然概况 | 第34-35页 |
| 二、商业情况 | 第35页 |
| 三、教育情况 | 第35页 |
| 第三节 生计生活方式现状 | 第35-41页 |
| 一、日常生活 | 第36-37页 |
| 二、生计方式 | 第37-39页 |
| 三、教育生活 | 第39-40页 |
| 四、宗教惯习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布里亚特蒙古族阿寅勒的演变探析 | 第42-46页 |
| 第一节 阿寅勒的历史含义及组织功能演变 | 第42-43页 |
| 一、阿寅勒的历史含义 | 第42页 |
| 二、阿寅勒的社会功能演变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阿寅勒的新内涵及社会功能 | 第43-45页 |
| 一、阿寅勒的新内涵 | 第43页 |
| 二、阿寅勒的社会功能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阿寅勒社会融入的机制分析 | 第46-54页 |
| 第一节 阿寅勒融入社会的驱动力 | 第46-48页 |
| 一、阿寅勒融入社会的内部驱动力 | 第46-47页 |
| 二、阿寅勒融入社会的外部驱动力 | 第47-48页 |
| 第二节 从动因出发探讨阿寅勒社会融入的发生机制 | 第48-51页 |
| 一、经济活动 | 第48-49页 |
| 二、家庭教育转向学校教育 | 第49页 |
| 三、对社区功能的需求和依赖 | 第49-50页 |
| 四、政府政策鼓励并大力推进牧户定居社区 | 第50页 |
| 五、社会大环境发展吸引牧户走向社区生活 | 第50-51页 |
| 第三节 少数族群社会融入机制路径与三种理论视角 | 第51-53页 |
| 一、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族群社会融入机制 | 第51-52页 |
| 二、社会参与视角下的少数族群社会融入机制 | 第52页 |
| 三、市民化视角下的少数族群社会融入机制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一 :访谈对象 | 第58-59页 |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