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DDoS攻击检测、跟踪系统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目录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DDoS攻击检测,跟踪概述 | 第10-11页 |
·DDoS攻击技术特征与发展 | 第10页 |
·检测、跟踪技术简介 | 第10-11页 |
·面临的问题 | 第11页 |
·本文背景及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2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研究 | 第14-22页 |
·DDoS攻击介绍 | 第14页 |
·DDos攻击的系统结构 | 第14-16页 |
·典型DDoS攻击 | 第14-15页 |
·DRDoS(分布式反馈拒绝服务)攻击 | 第15-16页 |
·DDoS攻击几种典型的攻击工具 | 第16-17页 |
·Trinoo攻击 | 第16-17页 |
·TFN和TFN2K攻击 | 第17页 |
·Stacheldraht攻击 | 第17页 |
·两种比较典型的检测模型 | 第17-20页 |
·基于流量的检测模型 | 第17-18页 |
·基于监控源地址的检测模型 | 第18-20页 |
·数据挖掘检测模型 | 第20-22页 |
·DDoS攻击包和流的特征 | 第20-21页 |
·数据挖掘检测模型 | 第21-22页 |
3 数据挖掘技术 | 第22-28页 |
·数据挖掘定义 | 第22页 |
·关联规则挖掘 | 第22-23页 |
·关联规则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关联规则的问题定义 | 第23页 |
·判定树和判定树的增长 | 第23-25页 |
·判定树定义 | 第23-24页 |
·判定树归纳 | 第24-25页 |
·判定树剪枝 | 第25页 |
·由判定树提取分类规则 | 第25页 |
·判定树的增长 | 第25页 |
·两种典型的数据挖掘检测算法 | 第25-26页 |
·Aprior最基本的算法 | 第25-26页 |
·DDDM算法 | 第26页 |
·Apriori算法和DDDM算法的缺点 | 第26页 |
·Apriori算法的缺点 | 第26页 |
·DDDM算法的缺点 | 第26页 |
·提出数据挖掘算法 | 第26-28页 |
4 攻击跟踪技术 | 第28-32页 |
·进入过滤 | 第28-29页 |
·连接测试 | 第29-30页 |
·输入诊断 | 第29页 |
·受控洪流 | 第29-30页 |
·日志挖掘 | 第30页 |
·ICMP跟踪 | 第30页 |
·IP标示 | 第30-31页 |
·基于点权重的自适应IP标示 | 第31-32页 |
5 系统结构 | 第32-72页 |
·系统总体框架 | 第32-33页 |
·数据包捕获模块 | 第33-39页 |
·winpcap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重要的数据结构和packet.dll库函数 | 第35-37页 |
·重要数据结构 | 第35页 |
·重要函数 | 第35-37页 |
·包捕获的实现 | 第37-39页 |
·数据包预处理模块 | 第39-47页 |
·数据包的原始形式 | 第39-40页 |
·数据包转换 | 第40页 |
·连接信息离散化 | 第40-43页 |
·离散化问题的正规描述 | 第41-42页 |
·现有属性离散化方法综述 | 第42-43页 |
·全局聚类方法 | 第43页 |
·算法的描述 | 第43页 |
·算法实现 | 第43-45页 |
·算法的优点 | 第45-46页 |
·增量聚类 | 第46-47页 |
·算法描述 | 第46页 |
·算法的实现 | 第46-47页 |
·规则库模块 | 第47-55页 |
·现有的规则库结构及表示形式 | 第47-48页 |
·二叉结构 | 第47页 |
·单点多叉结构 | 第47-48页 |
·规则库的设计方法 | 第48-55页 |
·规则库生成算法 | 第49-51页 |
·规则库生成算法的提出 | 第49-50页 |
·规则库生成算法的实现 | 第50-51页 |
·规则库更新算法 | 第51-53页 |
·规则库更新算法的提出 | 第51-52页 |
·更新算法描述 | 第52-53页 |
·规则库匹配算法 | 第53-55页 |
·规则库匹配算法的描述 | 第53页 |
·规则库匹配算法的实现 | 第53-55页 |
·数据挖掘模块 | 第55-60页 |
·垂直数据库 | 第55-56页 |
·流量窗口 | 第56页 |
·轴属性 | 第56页 |
·项目树 | 第56-57页 |
·层次挖掘 | 第57-58页 |
·DTA算法 | 第58页 |
·IDTA算法 | 第58-60页 |
·增量更新的思想 | 第59页 |
·IDTA算法的描述 | 第59-60页 |
·规则生成算法 | 第60页 |
·标记模块和跟踪模块 | 第60-67页 |
·PPM背景 | 第60-62页 |
·PPM定义 | 第60-62页 |
·跟踪拓扑树 | 第62页 |
·PPM局限性 | 第62-63页 |
·两种标记策略 | 第63-64页 |
·固定概率 | 第63页 |
·自适应概率 | 第63-64页 |
·两种重构的方法 | 第64页 |
·一般重构方法 | 第64页 |
·基于边权重的重构 | 第64页 |
·自适应标记策略和基于点权重的重构 | 第64-67页 |
·标记方法 | 第65页 |
·标记算法 | 第65页 |
·跟踪算法 | 第65-67页 |
·决策模块 | 第67-71页 |
·服务器端的决策模块 | 第68-70页 |
·Windows网络驱动程序结构 | 第68-69页 |
·具体实现 | 第69-70页 |
·路由器端的决策模块 | 第70-71页 |
·原理 | 第70页 |
·模块设计 | 第70-71页 |
·收发包模块 | 第71-72页 |
·原理 | 第71页 |
·模块设计 | 第71-72页 |
6 系统的具体实现 | 第72-76页 |
·系统功能介绍 | 第72-73页 |
·系统实现简介 | 第73页 |
·实验及其结果 | 第73-76页 |
·模拟网络环境 | 第73-75页 |
·真实的网络环境 | 第75-76页 |
7 结论 | 第76-78页 |
·总结 | 第76-77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