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3页 |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与可持续的农业和环境 | 第11-12页 |
| ·农田养分流失与农业非点源污染 | 第12页 |
| ·农业非点源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 | 第12-14页 |
| ·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作用 | 第12-13页 |
| ·农田土壤磷素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农田土壤磷素积累与土壤磷素流失 | 第14页 |
| ·农田土壤磷素流失途径 | 第14-15页 |
| ·磷的地表径流流失 | 第14-15页 |
| ·磷的淋溶 | 第15页 |
| ·面向环境的土壤磷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土壤磷测定(STP) | 第15-16页 |
| ·Olsen-P | 第15-16页 |
| ·氧化铁试纸法测藻类有效磷 | 第16页 |
| ·蒸馏水浸提磷 | 第16页 |
| ·酸性草酸铵浸提磷 | 第16页 |
| ·磷吸持饱和度(DPS) | 第16页 |
| ·土壤吸附特性 | 第16-17页 |
| ·磷零点吸持平衡浓度(EPCO) | 第16-17页 |
| ·土壤磷吸持指数(PS0) | 第17页 |
| ·土壤最大缓冲容量(MBC) | 第17页 |
| ·易解吸磷(RDP) | 第17页 |
| ·标准需磷量(SPR) | 第17页 |
| ·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控制对策 | 第17-19页 |
| ·养分管理 | 第17-18页 |
| ·土地管理 | 第18-19页 |
|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 ·试验点选定 | 第20-21页 |
| ·试验小区设置 | 第21页 |
| ·试验处理 | 第21-22页 |
| ·地表径流测定及样品采集 | 第22页 |
| ·降雨量的测定和雨水样品的采集 | 第22页 |
| ·灌溉水量及水样 | 第22页 |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2页 |
| ·收获和植物样品的采集 | 第22页 |
|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分析项目 | 第22页 |
|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磷的吸附特征研究 | 第23-24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5-51页 |
|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管理与磷素平衡状况 | 第25-27页 |
| ·施用磷肥对稻麦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太湖流域农田土壤磷素平衡 | 第26-27页 |
| ·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地表径流中磷的浓度 | 第27-36页 |
| ·爽水型水稻土的地表径流磷浓度 | 第27-32页 |
| ·稻季径流中磷的浓度 | 第27-29页 |
| ·麦季径流中磷的浓度 | 第29-32页 |
| ·囊水型水稻土的径流磷浓度 | 第32-35页 |
| ·稻季径流中磷的浓度 | 第32页 |
| ·麦季径流中磷的浓度 | 第32-35页 |
| ·不同类型水稻土地表径流的差异 | 第35页 |
| ·稻、麦两季地表径流的差异 | 第35-36页 |
|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下典型水稻土磷的径流流失量 | 第36-42页 |
| ·爽水型水稻土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流失量 | 第36-38页 |
| ·囊水型水稻土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流失量 | 第38-39页 |
| ·不同类型水稻土土壤P素地表径流流失量的差异 | 第39页 |
| ·太湖地区水稻土土壤磷素年流失量的估算 | 第39-41页 |
| ·太湖地区各种非点源磷的相对贡献率 | 第41-42页 |
| ·太湖地区水稻土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流失量与土壤Olsen-p浓度的关系 | 第42-46页 |
| ·爽水型水稻土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流失量与土壤Olsen-P浓度的关系 | 第42-44页 |
| ·囊水型水稻土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流失量与土壤Olsen-P浓度的关系 | 第44-46页 |
| ·太湖地区两种典型水稻土土壤磷的基本吸持特征 | 第46-51页 |
| ·土壤磷等温吸附曲线 | 第46-48页 |
| ·土壤基本固磷参数 | 第48-51页 |
| 4 结论 | 第51-53页 |
| 5 参考文 | 第53-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