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论 | 第1-19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 第15-17页 |
·论文的创新观点 | 第17-19页 |
1 现代公司的激励问题 | 第19-30页 |
·现代公司的涵义、类型 | 第19-20页 |
·现代公司的涵义 | 第19页 |
·现代公司的类型 | 第19-20页 |
·公司产权 | 第20-21页 |
·产权的分类 | 第20-21页 |
·公司产权 | 第21页 |
·公司产权权能的分离 | 第21页 |
·现代公司的特征 | 第21-23页 |
·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 第22页 |
·团队生产 | 第22-23页 |
·契约的不完全性 | 第23页 |
·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 | 第23页 |
·现代公司产生激励的原因 | 第23-25页 |
·制度原因--两权分离 | 第23-24页 |
·环境原因--信息不对称 | 第24-25页 |
·人性原因--机会主义 | 第25页 |
·激励机制在现代公司中的作用 | 第25-30页 |
2 激励理论综述 | 第30-59页 |
·马克思主义的激励理论 | 第30-33页 |
·产权的激励功能 | 第30页 |
·关于劳动力产权 | 第30-31页 |
·从劳动力资本差异引出激励问题 | 第31页 |
·剩余价值对资本家的激励 | 第31-32页 |
·工资对工人的激励 | 第32-33页 |
·按劳分配的激励功能 | 第33页 |
·人性假设理论 | 第33-35页 |
·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 | 第33-34页 |
·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假设 | 第34页 |
·社会人假设 | 第34页 |
·复杂人性假设 | 第34-35页 |
·西方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 第35-42页 |
·管理激励 | 第35-41页 |
·组织激励 | 第41-42页 |
·西方经济学的激励理论 | 第42-51页 |
·现代企业理论为企业激励机制提供了制度基础 | 第42-48页 |
·人力资本理论在激励问题中的应用 | 第48-51页 |
·我国激励理论的演变和沿革 | 第51-56页 |
·我国古代的激励思想 | 第51-52页 |
·当前理论界对激励机制的探讨 | 第52-56页 |
·激励理论的评述 | 第56-59页 |
·提高企业效率是设计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 | 第56页 |
·建立广义的现代公司激励机制 | 第56-57页 |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对现有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创新 | 第57页 |
·明确激励机制实施的不同前提 | 第57-58页 |
·选择一种激励递增的合同 | 第58-59页 |
3 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框架 | 第59-91页 |
·激励机制概述 | 第59-65页 |
·激励的涵义 | 第59-62页 |
·机制的涵义 | 第62-63页 |
·激励机制的涵义 | 第63-64页 |
·激励机制的分类 | 第64-65页 |
·激励主体 | 第65-66页 |
·激励对象 | 第66-68页 |
·激励对象Ⅰ--公司经营者 | 第66-68页 |
·激励对象Ⅱ--公司员工 | 第68页 |
·激励手段 | 第68-74页 |
·结构化激励手段的特点 | 第69页 |
·结构化激励手段的分类 | 第69-74页 |
·激励因素 | 第74-77页 |
·正向激励因素和反向激励因素 | 第75-76页 |
·内在性激励因素和外在性激励因素 | 第76页 |
·去激励因素 | 第76-77页 |
·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一个综合分析模式 | 第77-91页 |
·现代公司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 | 第77页 |
·制定综合激励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 第77-83页 |
·现代公司激励机制设计的模型 | 第83-85页 |
·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内容 | 第85-91页 |
4 主要的激励机制模式 | 第91-109页 |
·美国的公司激励机制模式 | 第91-98页 |
·激励机制 | 第91-94页 |
·内部监督机制 | 第94-95页 |
·外部约束机制 | 第95-97页 |
·美国的社会和企业文化环境 | 第97-98页 |
·法国的国有公司激励机制模式 | 第98-100页 |
·激励机制 | 第98-99页 |
·内部监督机制 | 第99页 |
·外部约束机制 | 第99-100页 |
·日本的公司激励机制模式 | 第100-103页 |
·激励机制 | 第100-101页 |
·内部监督机制 | 第101-102页 |
·外部约束机制 | 第102-103页 |
·日本的企业文化 | 第103页 |
·三种激励机制模式的比较 | 第103-109页 |
·物质激励比较 | 第103-104页 |
·精神激励比较 | 第104-105页 |
·经营者约束机制比较 | 第105-107页 |
·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区别导致中西方员工激励方式的不同 | 第107-109页 |
5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演变及分析 | 第109-123页 |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演变 | 第109-115页 |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 | 第109-110页 |
·放权让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 | 第110-111页 |
·承包制中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 | 第111-112页 |
·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 | 第112-114页 |
·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不同观点 | 第114-115页 |
·演变中的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特点 | 第115-117页 |
·现行激励机制的演进是兼企业改制与激励为一体 | 第115-116页 |
·传统激励机制主要是晋升激励和收益激励 | 第116页 |
·激励的经济手段错位于政治手段 | 第116-117页 |
·激励结构较单一,激励方式缺乏多样化 | 第117页 |
·短期激励机制比较成功,长期激励机制几乎难以实施 | 第117页 |
·激励空缺与激励失效同时并存 | 第117页 |
·现行国有公司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117-119页 |
·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并没有真正解决 | 第117-118页 |
·产权主体缺位,委托人自身产生“偷懒行为”与“寻租行为” | 第118页 |
·内部人控制严重 | 第118页 |
·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支持在长期中有负面性 | 第118-119页 |
·没有一个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 | 第119页 |
·忽视了企业文化具有的激励功能 | 第119页 |
·现行国有公司激励机制问题的诸多表现 | 第119-123页 |
·国有企业“59岁现象”突出 | 第119-120页 |
·过度的在职消费,形成穷庙富方丈 | 第120页 |
·经理与职工合谋,使国家蒙受损失 | 第120-121页 |
·经营者无法预期自己的任期,产生一次性博弈 | 第121页 |
·“鞭打快牛”与短期化行为并存 | 第121页 |
·落后的企业文化带来的诸多表现 | 第121-123页 |
6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123-153页 |
·年薪制 | 第123-133页 |
·年薪制在我国的实践 | 第123-130页 |
·年薪制实施中的诸多争议 | 第130-133页 |
·员工持股制 | 第133-140页 |
·我国员工持股制的实践 | 第133-137页 |
·对员工持股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思考 | 第137-140页 |
·股票期股期权制 | 第140-150页 |
·股票期股期权制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 第140-144页 |
·有关股票期股期权制的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的分析 | 第144-150页 |
·激励机制的比较 | 第150-153页 |
·年薪制同承包制的比较 | 第150-151页 |
·经理层持股与股票期权制的比较 | 第151-152页 |
·期股与期权的比较 | 第152-153页 |
7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创新及建议 | 第153-171页 |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创新的前提 | 第153-156页 |
·明晰的产权关系 | 第153-154页 |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154-155页 |
·科学的公司业绩考评体系--引入EVA绩效评价体系 | 第155-156页 |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运行过程 | 第156-159页 |
·资本所有者(委托人)对企业经营者(代理人)的激励过程 | 第156-158页 |
·上级经理(委托人)对下级员工(代理人)的激励过程 | 第158-159页 |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有效组合 | 第159-163页 |
·调整薪酬结构 | 第159页 |
·将年薪制的利益激励与认股制的风险控制机制结合起来 | 第159-162页 |
·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 第162页 |
·不能忽略精神激励,尤其是声誉机制的作用 | 第162-163页 |
·应设计与年龄相关的激励方案 | 第163页 |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配套建设 | 第163-167页 |
·完善经营者的选择机制,实现经营者选择的市场化和职业化 | 第163-164页 |
·重视发挥银行对企业债务的约束作用,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 | 第164-165页 |
·继续规范产品市场,建立公平竞争原则,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 第165-166页 |
·塑造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 第166-167页 |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实施的法律保障 | 第167-171页 |
·激励机制与《公司法》 | 第167-168页 |
·激励机制与《税法》 | 第168-169页 |
·激励机制与《证券法》 | 第169页 |
·激励机制与《会计法》 | 第169-171页 |
结论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7页 |
本人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7-178页 |
声明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