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导论 | 第8-16页 |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证券思想与证券市场(184 | 第16-39页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证券思想 | 第16-22页 |
一、 启蒙思想家的证券思想 | 第16-17页 |
二、 洋务派及洋务企业家的证券思想 | 第17-19页 |
三、 早期改良派的证券思想 | 第19-22页 |
第二节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早期的外商证券市场 | 第22-29页 |
一、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早期的外商证券 | 第22-25页 |
二、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早期的外商证券市场 | 第25-28页 |
三、 清末上海众业公所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中国近代企业的兴起和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 | 第29-39页 |
一、 中国近代企业的兴办与中国近代股份制公司 | 第29-33页 |
二、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股票市场 | 第33-35页 |
三、 清末财政拮据与西方近代公债制度的移入 | 第35-39页 |
第二章 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思想与证券市场(191 | 第39-58页 |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思想 | 第39-44页 |
一、 后期改良派的证券思想 | 第39-41页 |
二、 革命派的证券思想 | 第41-42页 |
三、 政府官员及实业家的证券思想 | 第42-44页 |
第二节 中国近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股票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第44-50页 |
一、 中国近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股份制公司的大量设立 | 第44-46页 |
二、 华资企业公司的证券发行 | 第46-48页 |
三、 证券交易所时代的开创 | 第48-49页 |
四、 信交风潮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北京政府大举内外债和中国公债市场的形成与后来居上 | 第50-53页 |
一、 大举内外债和公债市场的形成与后来居上 | 第50页 |
二、 北京政府时期的公债风波 | 第50-52页 |
三、 北京政府时期发行的公债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加强和在华外商证券交易所的变化 | 第53-58页 |
一、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加强与在华外商证券的发行 | 第53-56页 |
二、 北京政府时期在华的外商证券交易所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证券思想与证券市场(192 | 第58-83页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证券思想 | 第58-64页 |
一、 二、三十年代的公债思想 | 第58-60页 |
二、 三、四十年代的产业证券思想 | 第60-62页 |
三、 三、四十年代的交易所思想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公债市场的鼎盛与债信的破产 | 第64-67页 |
一、 经济金融变革与证券市场的继续发展 | 第64-65页 |
二、 公债市场的鼎盛时期 | 第65-66页 |
三、 债务整理和债信的破产 | 第66-67页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演变 | 第67-69页 |
一、 国统区证券市场的萧条和萎缩 | 第67-68页 |
二、 上海“孤岛”时期股票市场的复苏和畸形发展 | 第68-69页 |
三、 敌占区证券市场的更迭和变迁 | 第69页 |
第四节 抗战后中国证券市场的统一和衰亡 | 第69-73页 |
一、 战后证券市场的重建与统一 | 第69-70页 |
二、 通货恶性膨胀和股票市场的短暂繁荣 | 第70-72页 |
三、 垄断经济的总崩溃和半殖民、半封建证券市场的衰亡 | 第72页 |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证券实践活动 | 第72-73页 |
第五节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证券发行 | 第73-81页 |
一、 外资企业公司证券 | 第73-75页 |
二、 华资企业公司证券 | 第75-77页 |
三、 南京国民政府公债 | 第77-78页 |
四、 日伪占领区证券 | 第78-80页 |
五、 革命根据地、解放区证券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证券思想与证券市场(194 | 第83-94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证券思想 | 第83-85页 |
一、 证券交易所思想 | 第83-84页 |
二、 股份制思想 | 第84-85页 |
三、 公债思想 | 第85页 |
第二节 建国初期对证券市场的改造和利用 | 第85-88页 |
一、 建国初期的证券交易所 | 第86-87页 |
二、 建国初期的折实公债 | 第87-88页 |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对证券市场的继续利用和最终摒弃 | 第88-90页 |
一、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证券市场的有限利用 | 第88-89页 |
二、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和对证券市场的摒弃 | 第89-90页 |
第四节 、 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证券发行 | 第90-94页 |
一、 共和国早期股票 | 第90-92页 |
二、 共和国早期公债 | 第92-94页 |
第五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证券思想和证券市场(197 | 第94-120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证券思想 | 第94-97页 |
一、 公债思想 | 第94-95页 |
二、 股份制思想 | 第95-96页 |
三、 证券市场思想 | 第96-97页 |
第二节 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复兴与起步 | 第97-101页 |
一、 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始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复兴 | 第97-99页 |
二、 国债市场的恢复和当代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 | 第99-100页 |
三、 企业股票、债券的再现和当代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形成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经济运行模式的转换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再造与发展 | 第101-104页 |
一、 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再造 | 第101-102页 |
二、 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当代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式形成 | 第102-104页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证券市场的规范与进一步发展 | 第104-109页 |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 | 第104-105页 |
二、 当代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 | 第105-109页 |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证券发行 | 第109-118页 |
一、 证券发行方式的演进 | 第109-111页 |
二、 新时期发行的证券 | 第111-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历史反思和历史启示 | 第120-128页 |
第一节 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历史反思 | 第120-122页 |
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始终是证券业发展的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 第120-121页 |
二、 强有力的证券业监管体系是证券业得以持续、有序、稳步发展的保证 | 第121页 |
三、 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证券市场的最基本功能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 第122-128页 |
一、 发展证券市场,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深厚的经济基础和创造充分的前提条件 | 第122-124页 |
二、 发展证券市场,必须制定证券市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 | 第124-125页 |
三、 发展证券市场,必须建立灵活高效的证券监管体系 | 第125-126页 |
四、 发展证券市场,必须建立适应不同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 第126-128页 |
附录 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184 | 第128-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后记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