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21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0.2 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0.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 | 第16-18页 |
0.4 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0.5 其他方面 | 第19-21页 |
1 导论 | 第21-41页 |
1.1 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 | 第21-29页 |
1.1.1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发展 | 第21-23页 |
1.1.2 农业发展的阶段性与农民收入目标的凸显 | 第23-27页 |
1.1.3 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 第27-29页 |
1.2 农民收入的一般涵义 | 第29-37页 |
1.2.1 关于农民 | 第29-32页 |
1.2.2 农民收入是一种经济行为 | 第32页 |
1.2.3 农民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 | 第32-33页 |
1.2.4 农民收入与农民财富的关系 | 第33-36页 |
1.2.5 农民收入的概念界定 | 第36-37页 |
1.3 农民收入的经济过程 | 第37-41页 |
1.3.1 农民收入的产生 | 第37-38页 |
1.3.2 农民收入的形成 | 第38-39页 |
1.3.3 农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 第39-41页 |
2 农民收入理论发展、政策及模式的简介 | 第41-70页 |
2.1 农民收入理论的发展 | 第41-53页 |
2.1.1 发达国家农民收入理论 | 第41-46页 |
2.1.2 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理论 | 第46-53页 |
2.2 主要国家(地区)农民收入的政策及模式 | 第53-67页 |
2.2.1 美国农民收入政策 | 第53-59页 |
2.2.2 欧盟农民收入政策 | 第59-61页 |
2.2.3 日本农民收入支持模式 | 第61-64页 |
2.2.4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 | 第64-66页 |
2.2.5 一般发展中国家支持农民收入的模式 | 第66-67页 |
2.3 国外支持农民收入政策及模式的启示 | 第67-70页 |
3 中国农民收入现状考察 | 第70-101页 |
3.1 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收入指导思想的发展 | 第70-74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收入的理论观点 | 第70-71页 |
3.1.2 前苏联对农民收入问题的指导思想 | 第71-72页 |
3.1.3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收入的指导思想 | 第72-74页 |
3.2 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特征 | 第74-81页 |
3.2.1 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 第74-78页 |
3.2.2 新型农业观的形成 | 第78-80页 |
3.2.3 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目标选择 | 第80-81页 |
3.3 中国农民收入状况的一般表现 | 第81-90页 |
3.3.1 农民收入的波动性较为明显 | 第81-85页 |
3.3.2 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 第85-88页 |
3.3.3 农民收入支出中税费提留和摊派比重上升 | 第88页 |
3.3.4 农民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 | 第88-89页 |
3.3.5 农民收入差距扩大 | 第89-90页 |
3.4 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若干主要制约因素 | 第90-101页 |
3.4.1 农业的弱质性 | 第90-91页 |
3.4.2 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 第91-92页 |
3.4.3 农业投资不足 | 第92-94页 |
3.4.4 农民负担过重 | 第94-96页 |
3.4.5 农业资源约束加剧 | 第96-97页 |
3.4.6 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 第97-98页 |
3.4.7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98-99页 |
3.4.8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农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 第99-100页 |
3.4.9 国民经济的运行 | 第100-101页 |
4 中国农民收入目标的内容 | 第101-111页 |
4.1 农民收入基本目标的设定 | 第101-106页 |
4.1.1 促进生产发展 | 第101-103页 |
4.1.2 优化农村商品流通环境 | 第103-104页 |
4.1.3 形成合理的农村收入分配制度 | 第104-105页 |
4.1.4 提高农村的生产与生活质量 | 第105-106页 |
4.2 实现农民收入目标的基本原则 | 第106-111页 |
4.2.1 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 | 第107页 |
4.2.2 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原则 | 第107-108页 |
4.2.3 发挥政府积极作用的原则 | 第108页 |
4.2.4 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原则 | 第108-109页 |
4.2.5 效益统一原则 | 第109-111页 |
5 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一):收入的产生环节 | 第111-140页 |
5.1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 第111-123页 |
5.1.1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 | 第111-114页 |
5.1.2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 第114页 |
5.1.3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 | 第114-123页 |
5.2 农村就业结构调整 | 第123-140页 |
5.2.1 乡镇企业的改革创新 | 第124-132页 |
5.2.2 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城镇化 | 第132-140页 |
6 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二):收入的形成环节 | 第140-154页 |
6.1 农村市场建设 | 第140-146页 |
6.1.1 培育市场主体,优化市场主体结构 | 第140-142页 |
6.1.2 构建完善和规范的市场体系 | 第142-144页 |
6.1.3 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 第144-145页 |
6.1.4 形成可靠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145-146页 |
6.2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 第146-154页 |
6.2.1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回顾 | 第146-147页 |
6.2.2 1998年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绩效分析 | 第147-150页 |
6.2.3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设想 | 第150-154页 |
7 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三):收入的分配和使用环节 | 第154-168页 |
7.1 减轻农民负担 | 第154-162页 |
7.1.1 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税费改革 | 第155-160页 |
7.1.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 第160-162页 |
7.1.3 减轻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对农民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 第162页 |
7.2 调节收入差距 | 第162-166页 |
7.2.1 消除二元结构,协调城乡收入差距 | 第162-163页 |
7.2.2 加快中、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 第163-164页 |
7.2.3 缓解贫困 | 第164-166页 |
7.3 提高农村消费质量 | 第166-168页 |
8 农民收入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168-197页 |
8.1 农民收入法律保障体系 | 第168-172页 |
8.1.1 农民收入法律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169-171页 |
8.1.2 构建农民收入法律保障体系的构想 | 第171-172页 |
8.2 农民收入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 第172-180页 |
8.2.1 农民收入资金投入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173-174页 |
8.2.2 建立农民收入资金投入保障体系的构想 | 第174-180页 |
8.3 农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 | 第180-186页 |
8.3.1 农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180-182页 |
8.3.2 建立农民收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 | 第182-186页 |
8.4 农民收入组织保障体系 | 第186-191页 |
8.4.1 农民收入组织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187-188页 |
8.4.2 建立农民收入组织保障体系的构想 | 第188-191页 |
8.5 农民收入科教保障体系 | 第191-197页 |
8.5.1 科技与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第192-194页 |
8.5.2 农民收入科教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194页 |
8.5.3 建立农民收入科教保障体系的构想 | 第194-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1页 |
后记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