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食品冷藏 | 第8-10页 |
| ·冷藏运输的必要性 | 第8-9页 |
| ·易腐食品的冷藏与冷藏运输 | 第9-10页 |
| ·冷藏保温车定义与分类 | 第10-11页 |
| ·冷藏汽车的制冷方式与加热方式 | 第11-13页 |
| ·冷藏汽车的制冷方式 | 第11-13页 |
| ·冷藏汽车的加热方式 | 第13页 |
| ·我国冷藏保温车的发展过程和使用状况 | 第13-15页 |
| ·国外冷藏保温车的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 2 冷藏保温汽车的总体结构分析 | 第16-34页 |
| ·机械制冷冷藏汽车的总体结构与布置 | 第16-18页 |
| ·冷板冷藏汽车的结构与布置 | 第18-19页 |
| ·液氮冷藏汽车的结构与布置 | 第19-22页 |
| ·冷藏保温汽车的热工参数 | 第22-24页 |
| ·车厢总传热系数K | 第22-23页 |
| ·车厢漏气倍数L | 第23-24页 |
| ·厢内调温范围和调温精度 | 第24页 |
| ·冷藏保温汽车的总体结构 | 第24-34页 |
| ·隔热车厢的结构组成 | 第24-25页 |
| ·隔热车厢的结构型式 | 第25-34页 |
| 3 冷藏保温车相关技术参数计算 | 第34-45页 |
| ·冷藏保温汽车车厢隔热壁的传热系数计算 | 第34-41页 |
| ·车厢隔热壁的传热过程 | 第34页 |
| ·车厢隔热平壁内的传热 | 第34-38页 |
| ·车厢隔热壁边界的传热 | 第38-40页 |
| ·车厢隔热壁传热系数的计算 | 第40-41页 |
| ·隔热车厢的传热系数和热负荷计算 | 第41-43页 |
| ·隔热车厢的传热系数的计算 | 第41页 |
| ·隔热车厢的热负荷计算 | 第41-43页 |
| ·冷藏保温汽车制冷(加热)装置制冷量(加热量)的计算 | 第43-45页 |
| ·制冷装置的制冷量计算 | 第43页 |
| ·加热装置的加热量的计算 | 第43-45页 |
| 4 国内外冷藏保温车技术研究状况及应用 | 第45-53页 |
| ·国内外冷藏汽车用制冷机组技术状况 | 第45-46页 |
| ·制冷剂R134A和R502的性能比较 | 第46-49页 |
| ·工质物理性比较 | 第46-47页 |
| ·理论循环性能比较 | 第47-48页 |
| ·工作范围 | 第48-49页 |
| ·国内外隔热材料应用状况 | 第49-52页 |
| ·对隔热层材料的要求 | 第49页 |
| ·隔热材料的种类 | 第49-50页 |
| ·隔热层厚度 | 第50-51页 |
| ·国外最新隔热材料应用 | 第51-52页 |
| ·冷藏保温车厢体制作技术状况 | 第52-53页 |
| ·国内冷藏保温车厢体制作技术状况 | 第52页 |
| ·国外冷藏保温车厢体制作技术状况 | 第52-53页 |
| 5 冷藏保温车的发展方向研究 | 第53-57页 |
| ·冷藏车技术发展方向 | 第53-54页 |
| ·向提高隔热性能方向发展 | 第53页 |
| ·向新的制冷方式发展 | 第53页 |
| ·向新型厢体结构方向发展 | 第53-54页 |
| ·生产发展方向 | 第54-14页 |
| ·向标准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 第54页 |
| ·向重型和汽车列车方向发展 | 第54页 |
| ·向多品种和小批量生产方向发展 | 第54-14页 |
| ·冷藏保温车市场前景分析 | 第14-57页 |
| 6 河南红宇机械厂冷藏保温车发展对策及其实践 | 第57-66页 |
| ·河南红宇机械厂概况 | 第57页 |
| ·河南红宇机械厂冷藏车发展史 | 第57-58页 |
| ·河南红宇机械厂冷藏车发展经验及对策 | 第58-61页 |
| ·始终要把冷藏车这个产品摆在一个正确位置上 | 第58页 |
| ·企业应在技术改进及技术创新上下功夫 | 第58-59页 |
| ·企业应在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上下功夫 | 第59页 |
| ·苦练企业内功,面对加入WTO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第59-61页 |
| ·河南红宇机械厂冷藏车技术改造项目启动 | 第61-66页 |
| ·项目概况 | 第61-62页 |
| ·技术改造主要内容 | 第62-63页 |
|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其批复结果 | 第63-66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附录 | 第7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