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6页 |
绪论 | 第6-11页 |
一、 选题意义及依据 | 第6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6页 |
三、 学术史回顾 | 第6-9页 |
四、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第一章 柳江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 | 第11-24页 |
第一节 柳江流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明以前广西柳江流域地区的行政建置 | 第13-16页 |
第三节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区各民族地理分布及相互关系的形成 | 第16-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区官方经略思想的演变 | 第24-30页 |
第一节 明代由“恩威并施”到“改土归流”的政策转变 | 第24-27页 |
第二节 清代“怀柔”式改土归流的政策的发展与变化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方秩序的建立与调适——以政治为例 | 第30-38页 |
第一节 明清柳江流域地区的行政建置及官职机构设置 | 第30-34页 |
第二节 官方政府建立政权象征的方式——建县修城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方秩序的建立与调适——以军事为例 | 第38-55页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广西柳江流域地区的社会“动乱”状况及原因分析 | 第38-49页 |
第二节 国家在军事上调控措施与地方秩序的重建 | 第49-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国家“软性”调控: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区的文教秩序建立与普及 | 第55-69页 |
第一节 明以前文教治边思想的形成及变化 | 第55-58页 |
第二节 明代文教治边的实施与地区差异 | 第58-63页 |
第三节 清代文教治边思想的扩展与影响 | 第63-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地方“隐性”适应:以地方性人物崇拜为例的神灵信仰 | 第69-80页 |
第一节 地方官员的信仰崇拜——罗池庙与柳宗元信仰 | 第69-74页 |
第二节 英雄式人物信仰的塑造与地域扩展 | 第74-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区地方秩序建立特征和经略得失 | 第80-83页 |
第一节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方秩序建立的特征分析 | 第80-82页 |
第二节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区官方经略的得失与效果 | 第82-83页 |
余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