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7页 |
第一章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现状分析 | 第7-13页 |
一、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缘起 | 第7-9页 |
(一)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7-8页 |
(二) 西方法律传统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影响 | 第8-9页 |
二、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9-12页 |
(一) 对公民权利救济范围狭窄 | 第9-10页 |
(二) 行政诉权模式单一 | 第10-11页 |
(三) 司法权运作受到限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行政行为可诉性对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行政权与行政行为 | 第13-20页 |
一、 行政权对行政行为的基础性影响 | 第13-15页 |
(一) 传统行政权对行政行为的影响 | 第13-14页 |
(二) 现代行政权对行政行为的影响 | 第14-15页 |
二、 行政行为的涵义及属性 | 第15-20页 |
(一) 行政行为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 | 第15-17页 |
(二) 行政行为的特征 | 第17-18页 |
(三) 行政诉讼视野中的行政行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 第20-31页 |
一、 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概念与特征 | 第20-22页 |
二、 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 控权原则 | 第22-23页 |
(二) 人民主权原则 | 第23页 |
(三) 人权原则 | 第23-24页 |
三、 影响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因素 | 第24-26页 |
(一) 权力配置的效益性 | 第24-25页 |
(二) 法律传统 | 第25页 |
(三) 司法权的界限 | 第25-26页 |
(四) 民主与法制的发展程度 | 第26页 |
四、 确定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标准 | 第26-31页 |
(一) 行政职权标准 | 第27-28页 |
(二) 权益实际损害标准 | 第28-29页 |
(三) 违法标准 | 第29-30页 |
(四) 法律无明示排除标准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排除 | 第31-38页 |
一、 几种常见不可诉行为的界定 | 第31-36页 |
(一) 国家行为 | 第31-33页 |
(二) 内部行为 | 第33页 |
(三) 行政机关终局裁决行为 | 第33-34页 |
(四) 对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 第34-35页 |
(五) 法律已提供足够救济的行政行为 | 第35-36页 |
二、 行政行为可诉性排除的原因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行政行为可诉性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第38-41页 |
一、 行政行为可诉性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关系 | 第38-39页 |
二、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 第39-41页 |
(一) 修改行政诉讼法,改进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确立方式 | 第39页 |
(二) 加强对公民行政诉权保障,完善行政诉权模式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