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信用的内涵及范畴 | 第16页 |
·信用制度 | 第16-17页 |
·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第2章 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透析 | 第18-27页 |
·助学贷款的经济属性分析 | 第18-20页 |
·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的分析 | 第20-24页 |
·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概述 | 第20-21页 |
·助学贷款非对称信息下的博弈分析 | 第21-24页 |
·激励理论视角的分析 | 第24-27页 |
·激励理论概要 | 第24-25页 |
·助学贷款的信用制度激励分析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34页 |
·我国助学贷款开展的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我国助学贷款开展中的信用风险描述 | 第29-30页 |
·我国助学贷款高信用风险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助学贷款开展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 第30-31页 |
·助学贷款制度中缺乏对相关利益体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 | 第31-34页 |
第4章 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34-46页 |
·美国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的实践 | 第34-41页 |
·美国联邦助学贷款开展情况 | 第34-36页 |
·美国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中的政府担保和二级市场机制 | 第36-37页 |
·美国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中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37-41页 |
·英国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的考察 | 第41-43页 |
·英国助学贷款的开展情况 | 第41页 |
·英国助学贷款的信用制度建设情况 | 第41-43页 |
·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6页 |
·我国与美国、英国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的比较 | 第43-44页 |
·国外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46页 |
第5章 我国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的机制完善 | 第46-60页 |
·全面构建我国助学贷款的信用征询与评价机制 | 第46-54页 |
·我国助学贷款的个人信用征询体系 | 第46-47页 |
·我国助学贷款的个人信用综合评价模型 | 第47-54页 |
·建立健全我国助学贷款的奖惩激励机制 | 第54-56页 |
·基于信用评级的助学贷款差别利率定价法 | 第54-55页 |
·基于综合评定的高校助学贷款资格管理制度 | 第55-56页 |
·完善助学贷款奖、减、免、补等激励措施 | 第56页 |
·建立我国助学贷款的风险担保机制 | 第56-58页 |
·设立助学贷款信用担保基金 | 第57-58页 |
·建立助学贷款信用担保机构 | 第58页 |
·加快我国助学贷款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 第58-60页 |
第6章 我国助学贷款信用制度建设的环境支持 | 第60-69页 |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第60-65页 |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软约束机制 | 第60-61页 |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硬约束机制 | 第61-65页 |
·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和信贷风险控制能力 | 第65-67页 |
·健全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第65页 |
·加快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产品创新 | 第65-66页 |
·建立我国消费信贷二级市场 | 第66-67页 |
·打造信用校园 | 第67-69页 |
·加强诚信教育和宣传 | 第67-68页 |
·建立信用档案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