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合作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四、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五、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合作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一、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合作理论分类 | 第15-16页 |
(一) 共生理论 | 第15-16页 |
(二) 博弈理论 | 第16页 |
二、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合作的类型 | 第16-17页 |
(一) 水平合作 | 第16-17页 |
(二) 垂直合作 | 第17页 |
(三) 交叉合作 | 第17页 |
三、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合作的效应 | 第17-18页 |
(一) 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合作对区域环境带来的效应 | 第17-18页 |
(二) 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合作对区域经贸合作带来的效应 | 第18页 |
(三) 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合作对保护和发展区域民族文化带来的效应 | 第18页 |
(四) 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合作对解决区域人口就业带来的效应 | 第18页 |
四、旅游服务贸易区域合作的机制、动因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西部旅游服务贸易概况 | 第19-26页 |
一、西部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一) 西部旅游服务贸易的战略地位 | 第19页 |
(二) 西部旅游服务贸易生态环境 | 第19-20页 |
(三) 西部旅游服务贸易成果 | 第20-21页 |
二、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21-23页 |
(一) 有利于获得绝对贸易利益 | 第21页 |
(二)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 第21页 |
(三) 有利于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第21-22页 |
(四) 有利于增加就业 | 第22页 |
(五) 有利于促进西部资源优化配置 | 第22页 |
(六) 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 第22-23页 |
三、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一) 产品结构单一和形式相对陈旧 | 第23页 |
(二) 旅游服务贸易创汇比重小 | 第23-24页 |
(三) 基础设施和安全条件落后 | 第24页 |
(四) 服务质量低导致游客满意度不高 | 第24-25页 |
(五) 市场营销理论与管理理论缺乏 | 第25页 |
(六)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西部旅游服务贸易跨区域合作的SWOT 分析 | 第26-32页 |
一、优势分析 | 第27-29页 |
(一) 旅游资源丰富,有跨区域合作潜力 | 第27-28页 |
(二) 本地文化认同,有跨区域合作基础 | 第28页 |
(三) 市场空间宽阔,有跨区域合作前景 | 第28-29页 |
(四) 产业环境优良,有跨区域合作空间 | 第29页 |
二、劣势分析 | 第29-30页 |
(一) 行政区经济对跨区域合作的制约 | 第29页 |
(二) 地方保护主义对跨区域合作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三) 非旅游行业协调困难给跨区域合作带来不便 | 第30页 |
(四) 烦琐的出入境手续制约了边境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 | 第30页 |
三、机会分析 | 第30-31页 |
四、威胁分析 | 第31-32页 |
(一) 经济基础薄弱,合作引资能力有限 | 第31页 |
(二) 国际竞争激烈,合作面临压力大 | 第31页 |
(三) 观念落后,人才匮乏,合作缺乏有力支持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西部旅游服务贸易跨区域合作战略选择 | 第32-39页 |
一、“连横合纵”的跨区域合作思路 | 第32-33页 |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连横”战略——与东部地区合作 | 第33-36页 |
(一)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跨区域合作的条件 | 第34-35页 |
1、东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 | 第34页 |
2、东西部地区旅游市场的互补 | 第34页 |
3、东西部地区旅游适游期的互补 | 第34-35页 |
(二)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跨区域合作的方式 | 第35-36页 |
1、以政府为主导 | 第35页 |
2、以企业为合作实体 | 第35页 |
3、以项目合作开发为载体 | 第35-36页 |
三、基于搏弈理论的“合纵”战略——与边境毗邻国家合作 | 第36-39页 |
(一) 西部地区与边境毗邻国家旅游服务贸易跨区域合作的条件 | 第36-38页 |
1、区位条件特殊 | 第36页 |
2、边关旅游资源别具一格 | 第36页 |
3、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 第36-38页 |
(二) 西部地区与边境毗邻国家旅游服务贸易跨区域合作的方式 | 第38-39页 |
第五章 西部旅游服务贸易跨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 第39-42页 |
一、树立新型竞合观 | 第39页 |
二、利用互联网构件的信息网络拓宽市场覆盖范围 | 第39页 |
三、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品牌形象 | 第39-40页 |
四、建立旅游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 第40页 |
五、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40-41页 |
六、对旅游服务贸易实行对应的优惠政策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