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1-24页 |
·大连湾和辽东湾地理位置及海水状况 | 第11-12页 |
·大连湾地理位置及海水状况 | 第11页 |
·辽东湾地理位置及海水状况 | 第11-12页 |
·仿刺参和附着基概述 | 第12-14页 |
·仿刺参 | 第12-13页 |
·附着基 | 第13-14页 |
·细菌鉴定技术 | 第14-17页 |
·细菌常规鉴定法 | 第14页 |
·细菌的数值分类和自动化鉴定 | 第14页 |
·化学分类鉴定法 | 第14页 |
·16S rRNA 基因技术 | 第14-17页 |
·细菌分类鉴定方法的前景展望 | 第17页 |
·RFLP 技术 | 第17-18页 |
·克隆技术 | 第18-19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 第19-22页 |
·PCR 的基本原理 | 第19页 |
·PCR 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PCR 反应固有的偏差 | 第21-22页 |
·对刺参病害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2章 大连湾和辽东湾夏季海水细菌多样性16S rRNA 分析 | 第24-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试剂来源和仪器设备 | 第24-27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试剂与溶液配制 | 第25-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16S rRNA 鉴定的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海水细菌总 DNA 的提取 | 第27-28页 |
·DNA 模板的检测 | 第28页 |
·16S rRNA 的 PCR 扩增 | 第28-29页 |
·16S rRNA 的 PCR 产物纯化 | 第29-30页 |
·细菌16S rRNA 的克隆文库构建 | 第30-31页 |
·细菌16S rRNA 克隆文库的覆盖率检测 | 第31页 |
·细菌16S rRNA 测序及菌种鉴定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细菌 DNA 提取和16S rRNA 的扩增 | 第31-32页 |
·细菌16S rRNA 的文库构建及覆盖率 | 第32页 |
·海水中细菌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大连湾和辽东湾中细菌的文库构建 | 第34-35页 |
·大连湾和辽东湾菌群分析 | 第35页 |
·16S rRNA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 第35-36页 |
第3章 辽东湾和沿岸海参养殖池塘海水细菌的16S rRNA 分析 | 第36-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试剂来源和仪器设备 | 第36页 |
·16S rRNA 鉴定的研究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细菌 DNA 提取和16S rRNA 的扩增 | 第36-37页 |
·细菌16S rRNA 的文库构建及覆盖率 | 第37页 |
·辽东湾和沿岸海参养殖池塘海水细菌的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辽东湾和海参养殖池塘中细菌的文库构建 | 第39页 |
·海参养殖池塘和辽东湾菌群分析 | 第39-40页 |
·16S rRNA 文库 | 第40-41页 |
第4章 对刺参附着基优势异养细菌区系与病害发生关系的初步探讨 | 第41-52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试剂来源及仪器设备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细菌分离和纯化 | 第41页 |
·病原菌的超显微观察 | 第41页 |
·分离优势细菌的16S rRNA 鉴定 | 第41-42页 |
·致病性实验 | 第42页 |
·细菌的生理性状 | 第42页 |
·药物敏感试验 | 第42页 |
·结果 | 第42-50页 |
·优势细菌群体和个体的特征观察 | 第42-44页 |
·病原菌的电镜观察 | 第44-45页 |
·16SrRNA 分子生物学测定 | 第45-46页 |
·6 株优势细菌的致病性 | 第46-47页 |
·生理学性状 | 第47-48页 |
·温度对优势菌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盐浓度对优势菌生长的影响 | 第48页 |
·pH 对优势菌生长的影响 | 第48页 |
·药物敏感试验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优势菌谱分析 | 第50页 |
·致病性及对海参养殖的影响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