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药食用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墨汁鬼伞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墨汁鬼伞简介 | 第13-14页 |
·墨汁鬼伞培养的研究 | 第14页 |
·墨汁鬼伞的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墨汁鬼伞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15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墨汁鬼伞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16-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页 |
·材料 | 第16-18页 |
·菌种 | 第16页 |
·培养基 | 第16页 |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方法 | 第18-21页 |
·接种培养 | 第18页 |
·生物量计算 | 第18-19页 |
·胞外粗多糖产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试验设计 | 第19-21页 |
·单因素优化试验 | 第19-20页 |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结果 | 第21-29页 |
·培养基选择 | 第21-24页 |
·碳源选择 | 第21-22页 |
·氮源选择 | 第22-23页 |
·无机盐选择 | 第23-24页 |
·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24-29页 |
·模型建立 | 第24-26页 |
·以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的发酵培养基优化与分析 | 第26-27页 |
·以生物量为指标的发酵培养基优化与分析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页 |
·验证试验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墨汁鬼伞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 第30-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材料 | 第30页 |
·菌种和培养基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发酵液还原糖的测定 | 第30页 |
·考察培养时间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考察接种量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考察温度、转速、装液量、初始pH 对墨汁鬼伞液体发酵的影响 | 第30-31页 |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31页 |
·接种培养、生物量计算、胞外多糖测定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31-33页 |
·接种量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31页 |
·培养时间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初始pH、装液量、温度、转速对胞外多糖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发酵条件响应面优化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发酵条件优化 | 第34-37页 |
·以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的发酵条件优化与分析 | 第34-35页 |
·以生物量为指标的发酵条件优化与分析 | 第35-37页 |
·发酵条件优化结论 | 第37页 |
·验证试验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墨汁鬼伞生物活性研究及活性组分的初步分离纯化 | 第39-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材料 | 第40-42页 |
·菌种 | 第40-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发酵液粗分离 | 第41-42页 |
·方法 | 第42-44页 |
·清除羟自由基(·OH) 活性试验 | 第42页 |
·抑制超氧阴离子(O_2~-·) 活性试验 | 第42页 |
·非酶糖基化抑制实验 | 第42-43页 |
·胞外粗多糖预处理 | 第43页 |
·多糖含量的检测 | 第43页 |
·蛋白含量的检测 | 第43页 |
·胞外粗多糖的DEAE 纤维素柱的分离 | 第43页 |
·胞外多糖的Superdex200 分离 | 第43页 |
·粗蛋白预处理 | 第43页 |
·墨汁鬼伞胞外粗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43页 |
·蛋白的分子量、浓度和含糖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发酵液粗组分抗氧化活性 | 第44-45页 |
·清除羟自由基(·OH) 能力 | 第44页 |
·清除超氧阴离子(O_2~-·) 能力 | 第44-45页 |
·发酵液粗组分抑制非酶糖基化活性 | 第45页 |
·胞外粗多糖的EPS 分离分析 | 第45-47页 |
·胞外粗多糖的DEAE 离子交换层析分离 | 第45-46页 |
·Superdex 200 凝胶柱层析分离 | 第46-47页 |
·胞外粗蛋白EP 的纯化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