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引言 | 第8页 |
·药(食)用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8页 |
·药用真菌的培养研究 | 第8-9页 |
·药(食)用真菌多糖 | 第9-10页 |
·真菌多糖的代谢调控 | 第9页 |
·真菌多糖的结构 | 第9-10页 |
·真菌多糖的活性与构效关系 | 第10页 |
·桦褐孔菌的研究 | 第10-13页 |
·桦褐孔菌简介 | 第10-11页 |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第11页 |
·桦褐孔菌的药用价值及化学成分 | 第11-12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分离提取 | 第12-13页 |
·结构分析 | 第13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桦褐孔菌的菌体形态与多糖代谢产量关系的研究 | 第16-34页 |
·引言 | 第16页 |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菌种 | 第16页 |
·试剂 | 第16页 |
·实验仪器 | 第16-17页 |
·培养基 | 第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桦褐孔菌菌种的复壮 | 第17页 |
·桦褐孔菌的培养特性 | 第17页 |
·菌丝体形态观察 | 第17页 |
·菌球直径的确定 | 第17-18页 |
·菌丝体干重的测定 | 第18页 |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 第18页 |
·总糖的测定方法 | 第18页 |
·多糖含量的计算 | 第18页 |
·胞内多糖的提取 | 第1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8-33页 |
·出发菌株的筛选 | 第18-19页 |
·营养因子对桦褐孔菌的菌丝形态与多糖代谢产量的影响 | 第19-25页 |
·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培养基 | 第25-27页 |
·正交试验验证试验 | 第27页 |
·非营养因子对桦褐孔菌的菌丝形态与多糖代谢产量的影响 | 第27-30页 |
·桦褐孔菌液体培养代谢曲线 | 第30-32页 |
·桦褐孔菌深层培养的菌球的生长 | 第32页 |
·桦褐深层培养的菌体形态结构和多糖产量之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桦褐孔菌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 第34-44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主要材料 | 第34页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桦褐孔菌胞内多糖分析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桦褐孔菌胞内三萜化合物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桦褐孔菌胞内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第35-39页 |
·三萜化合物标准曲线 | 第39-40页 |
·不同提取条件对三萜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桦褐孔菌多糖性质的初步鉴定 | 第44-52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45-46页 |
·多糖的分子量 | 第46-47页 |
·红外光谱分析桦褐多糖的结构 | 第47-48页 |
·紫外光谱分析桦褐孔菌多糖 | 第48页 |
·桦褐孔菌多糖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