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叶绿素酶与叶绿素降解代谢 | 第9-10页 |
·叶绿素结构与功能 | 第9页 |
·叶绿素降解代谢途径 | 第9-10页 |
·叶绿素酶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叶绿素酶的生理功能 | 第10页 |
·叶绿素酶在细胞内的分布 | 第10-11页 |
·叶绿素酶的分离纯化 | 第11页 |
·叶绿素酶的生化动力学特征 | 第11-12页 |
·叶绿素酶的基因克隆及诱导表达 | 第12页 |
·银杏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银杏价值 | 第12-13页 |
·国内外银杏胚培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4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外源因子对离体银杏叶片叶绿素酶的影响 | 第15-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6-23页 |
·植物激素 | 第16-18页 |
·碳源 | 第18-20页 |
·氮源 | 第20-21页 |
·金属离子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银杏成熟胚培养体系的建立和糖、6-BA、乙烯利对组培苗叶绿素酶的影响 | 第24-31页 |
·引言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外植体 | 第24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外植体灭菌 | 第25页 |
·培养条件 | 第25页 |
·糖与6-BA 对叶绿素酶活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叶绿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培养基的确定 | 第26-27页 |
·转接时间的确定 | 第27页 |
·无糖条件下6-BA 对叶绿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糖源存在下6-BA 对叶绿素酶活的影响 | 第28页 |
·乙烯利对叶绿素酶活的影响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银杏叶绿素酶的粗提和粗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31-38页 |
·引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缓冲液中TritonX-100 含量的确定 | 第33页 |
·缓冲液提取时间的确定 | 第33-34页 |
·最适底物浓度的确定 | 第34-35页 |
·最适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35页 |
·反应体系中丙酮含量的确定 | 第35-36页 |
·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36页 |
·最适pH 值的确定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银杏叶绿素酶的分离纯化 | 第38-43页 |
·前言 | 第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试剂 | 第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有机溶剂沉淀 | 第40页 |
·DEAE 离子交换层析 | 第40-41页 |
·银杏叶绿素酶的纯化结果 | 第41页 |
·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 第43-45页 |
·主要结果 | 第43-44页 |
·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