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创新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本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第13页 |
·国内外实践情况 | 第13-18页 |
·循环经济的国际实践 | 第13-16页 |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 | 第16-17页 |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概况 | 第17-18页 |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8-21页 |
·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 第21-32页 |
·循环经济的思想渊源 | 第21-23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23-24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 | 第24-32页 |
·技术层面:清洁生产与生态工业园建设 | 第24-26页 |
·管理层面:绿色供应链管理 | 第26-29页 |
·制度层面:经济激励机制设计 | 第29-32页 |
第3章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 | 第32-41页 |
·外部性是循环经济制度安排的诱因 | 第32-33页 |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构思 | 第33-41页 |
·完善法规 | 第34-35页 |
·出台经济激励相关政策 | 第35-36页 |
·循环经济的市场准入制度 | 第36-37页 |
·循环经济标识标志制度 | 第37-38页 |
·技术创新 | 第38-41页 |
第4章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设计 | 第41-53页 |
·政府和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41-44页 |
·政府行为与作用 | 第42页 |
·企业行为与作用 | 第42-44页 |
·循环经济实现手段分析 | 第44-45页 |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设计 | 第45-52页 |
·模型假设 | 第47页 |
·模型 | 第47-48页 |
·模型求解及相关参数分析 | 第48-49页 |
·努力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激励机制的影响 | 第49-50页 |
·工作的相关性对激励机制的影响 | 第50-51页 |
·产业类型对激励机制的影响 | 第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 | 第53-59页 |
·武汉市青山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条件 | 第53-54页 |
·武汉市青山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 第54-56页 |
·武汉市青山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 第56-5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