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城市群相关概念与理论模型 | 第25-33页 |
·城市群及相关概念 | 第25-28页 |
·城市群研究的理论模型 | 第28-33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28-29页 |
·引力模型 | 第29页 |
·断裂点模型 | 第29-30页 |
·场强模型 | 第30-31页 |
·Voronoi 图模型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3-36页 |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中原城市群的位置和范围 | 第33-34页 |
·中原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4页 |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实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第36-53页 |
·城市综合实力评价的模型方法 | 第36-43页 |
·单一指标法 | 第36页 |
·多项指标综合评分法 | 第36页 |
·多变量统计分析法 | 第36-37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7-43页 |
·中原城市群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 第43-53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3-47页 |
·评价方法步骤 | 第47-50页 |
·评价结果 | 第50-53页 |
第五章 中原城市群城市等级结构分析 | 第53-62页 |
·城市等级体系研究的经典模型 | 第53-59页 |
·简单加权模型 | 第53-54页 |
·中心性指数模型 | 第54页 |
·城市流强度模型 | 第54-56页 |
·改进型重力模型 | 第56-59页 |
·Voronoi 图层次组织模型 | 第59页 |
·中原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构建 | 第59-62页 |
第六章 中原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与空间相互作用 | 第62-76页 |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中原城市群城镇的空间联系与发展潜力 | 第62-71页 |
·最短交通时间距离的确定 | 第62-65页 |
·基于最短交通时间距离的城镇引力模型的改进 | 第65-66页 |
·中原城市群城镇之间的空间联系与发展潜力 | 第66-71页 |
·基于改进场强模型的中原城市群城镇相互作用及空间表达 | 第71-76页 |
·基于最短交通时间距离的场强模型的改进 | 第71-72页 |
·中原城市群城镇相互作用及空间表达 | 第72-76页 |
第七章 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与发展策略 | 第76-82页 |
·不同等级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 | 第76-78页 |
·核心城市综合实力与影响力的强化 | 第76-77页 |
·区域中心城市中心职能的强化 | 第77页 |
·小城镇基础支撑作用的强化 | 第77-78页 |
·基于空间联系的城镇密集带培育与发展 | 第78-79页 |
·陇海和连霍沿线城镇带 | 第78页 |
·京广和京珠沿线城镇带 | 第78页 |
·新-焦-济城镇带 | 第78-79页 |
·洛-平-漯城镇带 | 第79页 |
·中原城市群空间和功能整合 | 第79-80页 |
·交通网络布局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80-82页 |
·交通网络建设 | 第80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80-82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5页 |
·全文总结 | 第82-84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后记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