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解读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4页
 第一节 民生新闻概述第9-10页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第9页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第二节 媒介生态学概述第10-12页
 第三节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12-14页
  一、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12页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2-14页
第一章 电视民生新闻产生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第14-22页
 第一节 受众生态环境第14-15页
  一、受众对知情权渴求第14页
  二、受众对话语权的渴求第14-15页
 第二节 行业生态环境第15-17页
  一、不同新闻媒体之间的生态环境第15-16页
  二、不同电视新闻节目之间的生态环境第16-17页
 第三节 经济和资源生态环境第17-18页
  一、经济生态环境第17页
  二、资源生态环境第17-18页
 第四节 政治和文化生态环境第18-22页
  一、政策生态环境第18-20页
  二、文化生态环境第20-22页
第二章 电视民生新闻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第22-26页
 第一节 电视民生新闻对人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第22-23页
 第二节 电视民生新闻对人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第23-24页
 第三节 电视民生新闻对人的精神生态系统的影响第24-26页
  一、交流沟通作用第24页
  二、评价定位作用第24-25页
  三、引导监督作用第25-26页
第三章 电视民生新闻竞争优势的媒介生态学解读第26-30页
 第一节 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第26-28页
  一、接近性第26-27页
  二、趣味性第27页
  三、互动性第27-28页
  四、服务性第28页
 第二节 媒介共生、互补与融合符合传播的生态规律第28-30页
第四章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媒介生态学解读第30-38页
 第一节 选材内容的同质、媚俗化第30-32页
  一、同质化第30页
  二、琐碎第30-31页
  三、媚俗第31-32页
 第二节 表现形式的娱乐、浅表化第32-34页
  一、固定采用短、平、快风格第32页
  二、一味追求“原生态展示”手法第32-33页
  三、“滥用”情感、煽动情绪第33-34页
 第三节 社会功能上的越位和缺位第34-36页
  一、“媒体审判”暴露职能角色越位第34-35页
  二、媒体公信力缺失,监督职能缺位第35页
  三、新闻侵权、新闻纠纷时有发生第35-36页
 第四节 同一生态位的恶性竞争是问题存在的根源第36-38页
第五章 电视民生新闻改进措施的媒介生态学解读第38-47页
 第一节 选材内容上兼容并包、注重深度第38-40页
  一、树立“大民生”概念,民生与时政相融合第38-39页
  二、扩大新闻外延,质量与深度相结合第39页
  三、城乡区域结合,力争报道平衡第39-40页
 第二节 表现形式上贴近群众、推陈出新第40-42页
  一、贯彻贴近性理念,贴近群众第40-41页
  二、创新报道风格第41页
  三、提升民众话语权和参与度,构建互动平台第41-42页
 第三节 社会功能上合理监督、回归本位第42-43页
  一、强化监督,提升栏目公信力第42-43页
  二、把握价值取向,展现媒体责任感第43页
 第四节 树立品牌,形成风格第43-44页
  一、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第43-44页
  二、品牌化经营第44页
 第五节 移位、错位竞争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改进之路第44-47页
  一、保持个性,找准生态位第44-45页
  二、扩大优势、实施生态移位第45-46页
  三、互惠共生、实现错位竞争第46-47页
结束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企业内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析
下一篇:从选秀节目看我国新闻传媒的娱乐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