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课题来源与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振动时效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振动时效技术的应用情况 | 第14页 |
·振动时效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4-18页 |
·振动时效机理的研究 | 第14-15页 |
·振动时效效果的评价 | 第15-16页 |
·振动时效设备的研制 | 第16-17页 |
·振动时效工艺的制定 | 第17-18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的产生及其机械消减机理研究 | 第20-30页 |
·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分析 | 第20-22页 |
·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的形成过程 | 第20-21页 |
·铝合金厚板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场 | 第21-22页 |
·拉伸法消除残余应力 | 第22-23页 |
·拉伸法消除残余应力的机理 | 第22-23页 |
·拉伸法去除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的效果 | 第23页 |
·振动时效消除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的机理分析 | 第23-28页 |
·应力应变机制分析 | 第24-26页 |
·塑性细观力学分析 | 第26-28页 |
·振动时效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振动时效对抗变形能力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页 |
·振动时效与工件疲劳寿命的关系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铝合金厚板振动时效工艺及其效果评价研究 | 第30-54页 |
·振动时效基本参数的选择原则 | 第30-37页 |
·激振力的选择原则 | 第30-34页 |
·激振频率的选择原则 | 第34-37页 |
·铝合金厚板的振动时效时间选择原则 | 第37页 |
·铝合金厚板工艺参数的选定 | 第37-42页 |
·工业铝合金厚板 | 第38-39页 |
·试验室铝合金厚板 | 第39-42页 |
·振动时效过程中动应力的检测 | 第42-44页 |
·动态应变信号的数字处理 | 第43页 |
·动应力测量的理论推导 | 第43-44页 |
·小孔法检测残余应力 | 第44-49页 |
·残余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钻孔法检测残余应力的基本步骤 | 第45-47页 |
·残余应力测量的误差分析 | 第47-49页 |
·铝合金厚板的支承考虑 | 第49-52页 |
·振动时效效果曲线判别分析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铝合金厚板的振动时效装置设计 | 第54-70页 |
·试验系统的基本要求 | 第54-55页 |
·试验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55页 |
·试验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5-64页 |
·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 第55-61页 |
·电动式激振器、功放的选择 | 第61页 |
·残余应力检测仪器的选用 | 第61-62页 |
·动态应变仪的选用 | 第62-63页 |
·其它硬件的选用 | 第63-64页 |
·试验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4-69页 |
·信号源的软件设计 | 第64-66页 |
·采集分析程序设计 | 第66-69页 |
·机械式振动时效装置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铝合金厚板的振动时效试验研究 | 第70-80页 |
·试验目的 | 第70页 |
·总体试验方案设计 | 第70-72页 |
·试验材料 | 第70-71页 |
·铝合金厚板振动时效的检测方案设计 | 第71-72页 |
·试验工艺 | 第72页 |
·淬火─拉伸铝合金厚板试验分析 | 第72-76页 |
·动应力分析 | 第72页 |
·试验效果评价 | 第72-76页 |
·动应力对铝合金厚板影响的试验分析 | 第76-79页 |
·工件的试验效果评价 | 第77-79页 |
·振前、振后金相观察对比 | 第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