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四、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 | 第12-13页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基本问题 | 第14-24页 |
第一节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概述 | 第14-16页 |
一、汽车贷款保证保险的起源 | 第14页 |
二、汽车贷款保证保险的概念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性质 | 第16-21页 |
一、境外关于保证保险性质的观点 | 第16-17页 |
二、国内关于保证保险性质的观点 | 第17页 |
三、关于保证保险性质的司法判例 | 第17-18页 |
四、汽车贷款保证保险是保险,不是保证 | 第18-20页 |
五、汽车贷款保证保险是新型保险,有别于传统的财产保险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地位 | 第21-22页 |
一、从属说 | 第21页 |
二、独立说 | 第21-22页 |
第四节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价值 | 第22-24页 |
一、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经济价值 | 第22-23页 |
二、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制度价值 | 第23页 |
三、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创新价值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律关系 | 第24-37页 |
第一节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基础关系 | 第24-28页 |
一、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基础关系的构成 | 第24-25页 |
二、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基础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25页 |
三、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基础关系中的利益关联 | 第25-26页 |
四、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基础关系中的风险传导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主体关系 | 第28-33页 |
一、保证保险合同“双方主体说”与“三方主体说” | 第28-29页 |
二、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为三方主体 | 第29-30页 |
三、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 | 第30-31页 |
四、汽车贷款保证保险主体关系的操作错位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附属关系 | 第33-35页 |
一、汽车抵押合同 | 第33-34页 |
二、第三方保证合同 | 第34页 |
三、汽车保险合同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合作协议 | 第35-37页 |
一、合作协议效力优先说 | 第35-36页 |
二、保证保险合同效力优先说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实务问题 | 第37-53页 |
第一节 资信审查的问题 | 第37-39页 |
一、基于保险法理论的资信审查义务归属分析 | 第37-38页 |
二、基于银行法规定上的资信审查义务分析 | 第38页 |
三、保险人核保与银行资信审查义务的关系分析 | 第38-39页 |
四、共同审查资信的过错责任承担分析 | 第39页 |
第二节 代位求偿的问题 | 第39-41页 |
一、保险公司是否应该享有代位求偿权 | 第40-41页 |
二、代位求偿以谁的名义行使 | 第41页 |
第三节 赔偿顺序的问题 | 第41-43页 |
一、保险人不享有先诉抗辩说 | 第41-42页 |
二、保险人最后赔偿说 | 第42页 |
三、应依约定顺序赔偿,无约定时保险人最后赔偿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如实告知的问题 | 第43-44页 |
一、如实告知义务是否适用于汽车贷款保证保险 | 第43页 |
二、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是否包括贷款银行 | 第43-44页 |
三、如实告知的时间是否仅限于投保之前 | 第44页 |
第五节 差额赔偿责任问题 | 第44-46页 |
一、差额赔偿的表现形式 | 第44-45页 |
二、差额赔偿的合理性基础 | 第45页 |
三、差额赔偿的适度修正 | 第45-46页 |
第六节 合同主体诉讼地位问题 | 第46-48页 |
一、仅起诉购车贷款人,不应追加保险公司为当事人 | 第46-47页 |
二、仅起诉保险公司,应追加购车贷款人为诉讼当事人 | 第47-48页 |
第七节 保证保险纠纷类型 | 第48-50页 |
一、银行起诉的案件 | 第48-49页 |
二、保险公司起诉的案件 | 第49-50页 |
三、购车贷款人起诉的案件 | 第50页 |
第八节 保证保险欺诈类型 | 第50-53页 |
一、自始欺诈与临时起意的欺诈 | 第50-51页 |
二、购车人欺诈与汽车商欺诈 | 第51-52页 |
三、免责的欺诈与负责的欺诈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同的完善建议 | 第53-57页 |
一、保险公司对合同结构与签约方式的完善 | 第53-54页 |
二、保险合同具体内容与责任范围的适度修正 | 第54页 |
三、立法机关对合同性质与法律适用的明确 | 第54-55页 |
四、社会制度对信用机制与欺诈风险的管控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