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新时期山西话剧从复苏到走向危机——1976-1979年的山西话剧 | 第14-22页 |
·粉碎“四人帮”后话剧的复苏 | 第14-16页 |
·复苏阶段的山西话剧 | 第14-15页 |
·这一时期山西话剧发展的收获 | 第15-16页 |
·从《于无声处》、《黄河魂》看这一时期的山西话剧 | 第16-20页 |
·话剧《于无声处》、《黄河魂》的内容简介 | 第16-19页 |
·由《于无声处》、《黄河魂》引发的思考 | 第19-20页 |
·亢奋中孕育的隐忧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新时期山西话剧的“萧条期”——1980-1999年的山西话剧 | 第22-30页 |
·山西话剧“短暂春天”的结束 | 第22-24页 |
·危机的来临 | 第22页 |
·缓慢的探索步伐 | 第22-23页 |
·这一阶段山西话剧理论研究发展的思考 | 第23-24页 |
·山西话剧危机的延续 | 第24-26页 |
·危机延续的表现与原因 | 第24-25页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山西话剧的发展 | 第25-26页 |
·从《孔繁森》、《元朝帝师八思巴》反思山西话剧的“萧条期” | 第26-28页 |
·整个“萧条期”山西话剧的特点 | 第28-30页 |
·反思与探索的缺乏 | 第28-29页 |
·外部因素的冲击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话剧的里程碑——《立秋》——2000年以后的山西话剧 | 第30-42页 |
·横空出世的新世纪山西话剧——《立秋》 | 第30-31页 |
·话剧《立秋》 | 第31-33页 |
·话剧《立秋》艺术特色 | 第33-39页 |
·形式特点 | 第33页 |
·矛盾冲突 | 第33-34页 |
·语言特点 | 第34-37页 |
·人物塑造 | 第37-38页 |
·地域特色 | 第38-39页 |
·话剧《立秋》的成功留给我们的思索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关于新时期山西话剧创作的思考 | 第42-52页 |
·坚持话剧民族化的走向 | 第42-44页 |
·坚持“一剧之本”的创作理念 | 第44-47页 |
·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 | 第47-49页 |
·坚持高层次的创作眼光 | 第49-51页 |
·加大对话剧人才的培养力度 | 第51-52页 |
结语:对未来山西话剧发展的几点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