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恢复性司法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恢复性司法勃兴的背景 | 第14-20页 |
(一) 刑罚观的变迁和刑罚的进化 | 第14-16页 |
(二) 被害人运动的兴起 | 第16-17页 |
(三) 纠纷解决模式多元化的探索 | 第17-18页 |
(四) 诉讼中人权保障功能的全面化 | 第18-20页 |
二、恢复性司法理论的界定 | 第20-27页 |
(一) 恢复性司法的缘起 | 第20-21页 |
(二) 恢复性司法含义的界定 | 第21-23页 |
(三) 恢复性司法的本体 | 第23-25页 |
(四) 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刑事司法的区别 | 第25-27页 |
三、恢复性司法的价值分析 | 第27-31页 |
(一) 、体现程序正义的价值 | 第27页 |
(二)、体现人权保障的价值 | 第27-28页 |
(三)、体现秩序的价值 | 第28-29页 |
(四)、体现效率的价值 | 第29页 |
(五)、体现和谐的价值 | 第29-31页 |
四、恢复性司法的域外比较研究 | 第31-39页 |
(一) 国外恢复性司法的发展概况 | 第31-36页 |
1、加拿大 | 第31-32页 |
2、美国 | 第32-33页 |
3、英国 | 第33-34页 |
4、德国 | 第34-35页 |
5、法国 | 第35-36页 |
(二) 国外的恢复性司法实践模式 | 第36-39页 |
1、被害人—加害人和解/会谈模式 | 第36页 |
2、家庭小组会议 | 第36页 |
3、社区恢复委员会 | 第36-37页 |
4、量刑圈 | 第37-39页 |
五、我国确立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39-47页 |
(一) 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分析 | 第39-41页 |
(二) 恢复性司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41-43页 |
(三) 目前我国确立恢复性司法制度存在的障碍 | 第43-47页 |
六、我国确立恢复性司法的具体构想 | 第47-55页 |
(一) 适用案件范围 | 第48-50页 |
(二) 适用条件 | 第50-51页 |
(三) 适用阶段 | 第51-52页 |
(四) 启动机制 | 第52页 |
(五) 刑事调解机构 | 第52-53页 |
(六) 运作模式 | 第53-54页 |
(七) 协议的效力与救济 | 第54页 |
(八) 制度保障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