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引论 | 第13-26页 |
·盈余管理的内涵 | 第13-16页 |
·盈余管理的多角度分析 | 第14-15页 |
·盈余管理的重新定位 | 第15-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22页 |
·盈余管理产生的一般条件 | 第16-19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9-20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案例分析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简介 | 第22-23页 |
·本文各章节内容简介 | 第23-24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24-2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6-38页 |
·盈余管理相关文献回顾 | 第26-34页 |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 | 第26-27页 |
·盈余管理的研究角度 | 第27-29页 |
·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 | 第29-34页 |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回顾 | 第34-38页 |
·公司治理的概念体系 | 第34-36页 |
·公司治理的变量描述 | 第36-38页 |
3.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理论分析 | 第38-47页 |
·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38-43页 |
·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38-40页 |
·内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40-43页 |
·不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盈余管理的具体特征 | 第43-47页 |
·不同的治理模式及其差异 | 第43-45页 |
·不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盈余管理的具体特征 | 第45-47页 |
4. 研究设计 | 第47-56页 |
·研究方法 | 第47页 |
·研究假说 | 第47-52页 |
·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特征变量相关的假说 | 第47-49页 |
·盈余管理程度与董事会特征变量相关的假说 | 第49-51页 |
·盈余管理程度与监事会特征变量相关的假说 | 第51页 |
·盈余管理程度与管理层特征变量相关的假说 | 第51-52页 |
·检验模型及变量定义 | 第52-54页 |
·盈余管理程度的测度模型 | 第54-56页 |
·本文所采用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应计利润分离法 | 第54页 |
·本文所设计的盈余管理测度模型(截面修正的Jones 模型) | 第54-55页 |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55-56页 |
5. 实证分析 | 第56-69页 |
·盈余管理程度数据的处理 | 第56页 |
·数据处理的方法与程序 | 第56-57页 |
·盈余管理程度数据描述统计 | 第57页 |
·公司治理测度数据描述统计 | 第57-61页 |
·股权特征变量描述统计 | 第57-58页 |
·董事会特征变量描述统计 | 第58-59页 |
·监事会特征变量描述统计 | 第59-60页 |
·管理层特征变量描述统计 | 第60页 |
·控制变量描述统计 | 第60-61页 |
·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治理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61-69页 |
·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特征变量相关性检验 | 第61-63页 |
·盈余管理程度与董事会特征变量相关性检验 | 第63-65页 |
·盈余管理程度与监事会特征变量相关性检验 | 第65-66页 |
·盈余管理程度与管理层特征变量相关性检验 | 第66-67页 |
·盈余管理程度与控制变量相关性的说明 | 第67-69页 |
6. 政策性建议 | 第69-82页 |
·改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 第69-75页 |
·优化股权结构、完善股东大会表决权制度 | 第69-70页 |
·规范董事会运作,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第70-74页 |
·完善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 第74-75页 |
·改善管理层激励机制 | 第75页 |
·改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 第75-82页 |
·推动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与成熟 | 第75-76页 |
·建立债权人治理机制 | 第76-77页 |
·加强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 第77页 |
·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运作 | 第77-79页 |
·建立经理人市场,完善经理选聘机制 | 第79页 |
·完善会计准则并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 第79-80页 |
·提高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发现概率和惩罚力度 | 第80-81页 |
·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发行上市和再融资制度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后记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