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8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本研究有助于发掘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内生力量,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政策性建议 | 第11-12页 |
·本研究有助于乡镇改革 | 第12页 |
·研究综述:从国外相关理论到国内本土性研究 | 第12-18页 |
·乡镇政府和乡村精英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乡村研究 | 第13-15页 |
·有关基层政权的研究 | 第15页 |
·有关乡村关系的研究 | 第15-16页 |
·乡村干部关系研究 | 第16-17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7-18页 |
·本文的研究理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研究理路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基层政权组织与基层自治组织 | 第22-23页 |
·权力和权威 | 第23-24页 |
·乡镇干部和乡村精英 | 第24-25页 |
·陕西两镇两村概述 | 第25-28页 |
·资源带动型村庄——户县CT 镇刘村 | 第25-26页 |
·资源限制型村庄——华县DM 镇吕村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乡村精英与乡镇干部的互动过程分析 | 第28-54页 |
·陕西刘村征地事件 | 第28-41页 |
·事件描述:征地过程的剧情分析 | 第28-34页 |
·故事中的事:征地过程中的互动分析 | 第34-41页 |
·吕村人事更替事件 | 第41-51页 |
·小引 | 第41页 |
·“挺L”与“倒L”——乡镇干部与乡村精英的初次交锋 | 第41-44页 |
·专逮乡镇干部的软肋——乡村精英的行动逻辑 | 第44-46页 |
·“上访”——乡镇干部对YSHW 的记忆 | 第46-47页 |
·YSHW 下台——包村干部的阴谋 | 第47-49页 |
·“代书记”——吕村精英与乡镇政府博弈的结果 | 第49-50页 |
·再回首吕村人事更替过程:人事更替的隐秘机制——利益政治 | 第50-51页 |
·讨论一:乡村精英与乡镇政权的理念——在道义政治和利益政治之间 | 第51页 |
·讨论二:乡镇干部与乡村精英的互动——在合理性与合法性之间 | 第51-54页 |
第三章 乡村精英与乡镇干部的关系模式分析 | 第54-67页 |
·政治精英与乡镇干部的直接共事关系 | 第56-59页 |
·利益共谋——综合政治精英与乡镇干部的关系 | 第56-58页 |
·工作共事——政治精英与乡镇干部的关系 | 第58-59页 |
·经济精英与乡镇干部的关系 | 第59-60页 |
·间接共事——内向型经济精英与乡镇干部的关系 | 第59-60页 |
·现代型公共关系——外向型经济精英与乡镇干部的关系 | 第60页 |
·社会精英与乡镇干部的关系 | 第60-62页 |
·冲突——现代型社会精英与乡镇干部的关系状态 | 第61-62页 |
·断裂——传统型社会精英与乡镇干部的关系状态 | 第62页 |
·乡村精英与乡镇干部关系的特点 | 第62-67页 |
·交往结构趋于平衡 | 第62-63页 |
·关系模式和交往结构的传递性 | 第63-64页 |
·个人性交往和集体性交往,工作交往和私人交往的相互缠 | 第64页 |
·关系类型、联结机制的复杂化、多样化 | 第64-65页 |
·工具性(功利性)与表达性(情感性)关系相互依赖 | 第65页 |
·交往关系的去行政化 | 第65-67页 |
第四章 互动过程与关系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81页 |
·基层政权分析 | 第67-71页 |
·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向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的转化 | 第68-69页 |
·悬浮型政权经营者——政权从汲取型向供给型转换的异化状态 | 第69-71页 |
·交往主体的个人因素分析 | 第71-75页 |
·乡镇干部的个人因素 | 第71-73页 |
·乡村精英个人因素的影响 | 第73-75页 |
·精英群体内部关系的影响 | 第75-77页 |
·国家体制安排的影响 | 第77-81页 |
·压力型体制 | 第77-78页 |
·财政体制的影响 | 第78-79页 |
·村民自治体制的影响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81-88页 |
·小结 | 第81页 |
·进一步的讨论 | 第81-84页 |
·乡村精英阶层发育的空间和障碍 | 第81-83页 |
·乡村精英与乡镇干部关系的集团化和碎片化 | 第83页 |
·乡村精英与乡镇干部关系发展的应然趋势 | 第83-84页 |
·互动中对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 | 第84-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附录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