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北部及吕宋海峡黑潮的水文动力学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一、引言 | 第7-12页 |
| ·背景介绍 | 第7-8页 |
| ·台湾东北部黑潮 | 第8-9页 |
| ·吕宋海峡黑潮 | 第9-11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二、 台湾东北部黑潮地转经验模态 | 第12-27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12-17页 |
| ·历史水文资料 | 第12-13页 |
| ·流函数空间投影方法 | 第13-17页 |
| ·T-S 图和地转流分析 | 第17-20页 |
| ·T-S 图分析 | 第17-19页 |
| ·地转流分析 | 第19-20页 |
| ·地转经验模态分析 | 第20-23页 |
| ·黑潮热带水 | 第20-21页 |
| ·黑潮中层水 | 第21-22页 |
| ·黑潮深层水 | 第22-23页 |
| ·讨论 | 第23-27页 |
| ·局部高盐中层水 | 第23-24页 |
| ·台湾东北部陆架水对黑潮影响 | 第24-26页 |
| ·异常冲绳海槽深层水 | 第26-27页 |
| 三、 吕宋海峡黑潮入侵南海研究 | 第27-37页 |
| ·资料 | 第27-28页 |
| ·卫星高度计资料 | 第27-28页 |
| ·Argos 漂流浮标资料 | 第28页 |
| ·吕宋海峡黑潮季节性变异 | 第28-31页 |
| ·黑潮表层水入侵南海分析 | 第31-37页 |
| ·Argos 浮标路径分析 | 第31-32页 |
| ·吕宋海峡风场季节性变异 | 第32-33页 |
| ·黑潮地转流场分析 | 第33-37页 |
| 四、 结论与展望 | 第37-38页 |
| ·陆架水与黑潮相互作用 | 第37页 |
| ·黑潮表层水入侵南海机制 | 第37页 |
| ·下一步工作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